當青春遇上遠方
- 發佈時間:2015-08-02 05:59:3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于震京用網兜從河裏撈起一些浮游植物,湊近臉盯著瞧了好一會兒,然後倒進準備好的盒子裏。“Jerry,北京也有這樣的蟲子嗎?”一旁的澳大利亞同學問。“不,我們在地理課上,一般不做這種實驗。我們的情況是不同的。”停了一會兒,他解釋説,“你知道的,北京在北半球,這兒是南半球。”
不同的不僅是蟲子,還有教育理念。
來自北京市八一學校的高中生於震京今年17歲,這是他在澳大利亞互換生活的第3天。在中央電視臺今年暑期推出的這檔中外教育互換真人秀節目《青春季》中,和他一樣,來自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各4名中學生,互相到對方國家生活半個月,體驗不同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直面真實的文化衝擊和各種不可預知的艱難挑戰。
中外教育“對對碰”
生活互換類的教育真人秀,此前並不鮮見。比如湖南衛視的《變形計》,就引發了人們對城鄉文化差異的思考。《青春季》關注的,則是中外教育差異這一熱門話題。
來自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林妙可、北京市十五中的裴梓原、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尚思喬以及于震京,4個孩子中最小的16歲,最大的也只有18歲。“這一代孩子,可能從小吃的東西、玩的遊戲、看的電影、用的電子産品,掌握的資訊已經和西方的許多國家別無二致。可能他未來的生活,工作,也不僅僅是局限在中國大陸之內,而是更大的一個國際性舞臺。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拍這樣的片子顯得更有價值。”央視財經頻道總監齊竹泉將8個孩子稱為被“投放”到異國的中學生,他們的表現似乎被賦予了更多的樣本意義。
擔任校學生會幹部的于震京有“學霸+體霸”之稱,他在澳大利亞的表現同樣令當地老師同學“震驚”,而雪梨納羅賓體育中學獨特的數學課也令他印象深刻——數學老師為了講解什麼是拋物線,把同學們帶到操場上扔東西,進行直觀體會。
來自澳大利亞莫斯曼中學的Lexie是第二次來到中國,但在深入地感受了中國的家庭和學校生活之後,卻讓她有些難以適應——中國中學生每天早上七點就要起床,一天要上八節課,學習那麼多知識。“在我們學校,每天一般只有四節課,有時只有一節課,上午沒課時還可以睡到十點鐘。”據了解,在澳大利亞式課堂上,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修課程,上課沒有固定教師,沒有固定座位,一個班一般只有十多個孩子。
北京八一學校副校長王華蓓説,作為教育工作者也在思考:如何在課改的背景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成長空間?僅僅是自由開放,是不是適合未來教育的發展,怎樣能夠讓自由的選擇和紮實的基礎教育相結合?
而在學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的差異也令中國學生有別樣感受。裴梓原寄住在澳大利亞的一個五口之家,因為個性獨立、性格開朗、英語流利,很快就和家裏的3個孩子成為了好朋友。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澳大利亞家庭的親子關係。“我們吵架的時候常常發泄似的大聲嚷嚷,但他們很多事情都商量著來,孩子在家裏非常自由,而且從這種自由裏大家都感覺到了快樂。”相比之下,她覺得中國的家長似乎更喜歡管孩子,愛操心。
裴梓原在回國後將這些想法與母親陳瑾進行了交流,對母親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我有困難我會求助於你,如果沒有的話,請讓我自己做。“我們做家長的,總怕孩子在大方向上有偏差。不過她已經長大了,我對她還是挺有信心的。”陳瑾説。
中外教育理念到底孰優孰劣,爭議常有,難有定論。近年來,在對西方快樂教育的“仰視”中,嚴厲的中式教育似乎且戰且退,但其堅定支援者並未退縮。幾年前的“中國虎媽”蔡美兒聲震美國,她認為嚴厲的中式家教比寬鬆的西式教育優越,魔鬼式的訓練是成功的關鍵。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虎媽貓爸》也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在一篇被廣泛轉載的《海外華人看虎媽貓爸》的文章中,一位畢業于國內名牌大學,在美工作4年的媽媽看了此劇後稱,“感謝國內教育的狠”。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教育理念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關。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既要認識發掘本國優秀的教育傳統,也要積極吸納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從廣泛交流中受益。
青春在蛻變中成長
青春,是個不斷叩問和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首席專家孫雲曉説,青少年是在體驗中長大的。我們身處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一個開放的世界,多種文化背景的人多一些交流,學會尊重差異、尊重他人,學會合作,對於成長來説十分珍貴,有助於提高他們對世界的真實認識。
不同文化的衝撞帶來了對自我的重新認知。在節目中,學生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外,還要完成各項大大小小的任務。裴梓原需要辦一場與澳大利亞有關的畫展,而且要求採用多種美術形式,其中有些她並不擅長。因為畫展與學生坐班車回家的時間衝突,來看的人不太多。裴梓原覺得自己是代表中國去的,畫得不好,“有點丟臉”。她説,“從一開始的對節目不理解到後來明白學習永無止境,所有磨煉都會讓我進步。”
成長令人欣喜,蛻變中的痛苦同樣值得關注。現實中,眾多中國留學生尤其是低齡留學生遭遇的實際困難,比裴梓原他們在有限的節目時間內遇到的更多更難。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家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近年來出國留學低齡化的趨勢日趨明顯。由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佈的《2014中國留學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美國最大留學生源國,同時,中國留學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高中生已經成為繼研究生、本科生之後的第三大出國留學群體。2013年在美就讀高中的中國留學生超3萬人,這一數據10年內增加了60倍。自2007—2014年,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集中了90%以上的中國高中留學生。
作為曾經的高中出國留學生,廣東白領萬新亮告訴記者,十幾年前自己第一次走出國門就是去留學,當時可以説是“兩眼一抹黑”。當最初的新奇感退去,身處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沒有家人朋友、語言的不適應、文化的衝突,都令年少的身心倍感孤獨。從寄宿家庭到學校宿舍再到自己租房,這是一個痛苦磨合的過程。“用了將近一年時間,我才真正走出去融入當地社會。”
在萬新亮看來,這些衝突幾乎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強弱程度和個人的適應能力上會有所不同。他建議,對於那些計劃出國的中學生來説,在作出留學決定前,可以通過一些交流活動或海外夏令營活動進行提前體驗和考察,建立對國外人文社會環境的初步認識,以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出國獨立學習和生活,讓理性留學代替盲目跟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教授認為,中國已經進入了世界舞台中央,人們在不斷地打量著中國的形象和未來,中國人自己也在不斷反思。這種打量,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孩子來判斷和估量的。由此,我們應該盡可能為孩子提供開闊眼界、體驗生活的機會,讓他們在更廣茂的環境中成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