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塌方式腐敗”暴露出規則群體性失守

  • 發佈時間:2015-07-31 16:41:48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共廣東省紀委宣傳部 羊城晚報社 合辦

  隨著反腐深入,腐敗窩案頻發引人關注。日前有媒體報道,江蘇射陽縣在7個月內,包括原縣委書記、縣長、縣委常委、人大副主任、住建局局長等在內的10名官員先後落馬,成為又一個“塌方式腐敗”的縣區樣本。

  拔出蘿蔔帶出泥,一人犯案,牽出連串的官員落馬,從而令整個領導和組織架構轟然塴塌、集體淪陷。此種怪象,不僅外省有,本地同樣存在,如廣東科技系統的貪腐窩案,涉及70多人,可謂觸目驚心。

  剖析“塌方式腐敗”的案例,“一把手”的“帶頭作用”不容低估。上樑不正下樑歪。據報道,射陽原縣委書記徐超主政當地時,買官賣官幾成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甚至什麼級別什麼價碼,都有不成文的“地下行情”。更有坊間傳言説,由於買官賣官過於張狂,以致很多送錢人都掌握了徐的把柄。如此“班長”,又如何能帶出一個好“班子”?

  當然,“塌方式腐敗”之所以得逞,關鍵還在於權力監督的缺位,領導大權獨攬,一支筆説了算。如射陽住建局三任局長都是專權高手,凡涉土地和建設項目等審批,皆由局長一人話事,結果三任局長都因工程領域權錢交易落馬,成為典型的“前腐後繼”。

  尤需一提的是,官場不正常的“圈子文化”盛行,官員形成人身依附關係,結成“利益共同體”,也為塌方式腐敗提供了土壤。如這次落馬的射陽原縣委書記和縣長,私下裏互稱“鄉友”,關係親密。在一些地方的官場,也流行“站隊跟人”的説法。官員不以黨紀國法律己,而以“老闆招呼”定是非,必然導致腐敗窩案的頻發。

  “塌方式腐敗”暴露出某些地方和部門的官場生態嚴重畸形,制度和規則群體性失守。它表明反腐形勢依然嚴峻,“打虎拍蠅”仍鬚髮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