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土地盤活 村民安逸

  • 發佈時間:2015-07-30 06:27:1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晚上9點多,送走了最後一撥客人,收拾停當後,位於貴州省湄潭縣城郊的“土樂鄉特色産品”農家樂安靜了下來。忙碌了一天后,老闆茍培風騎著摩托車回到家中,泡上一壺茶,祛除一天的困乏。

  “雖然累,但有意義。”茍培風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從沒想過生活會像現在這麼安逸。”

  茍培風是湄潭縣黃家壩鎮官堰村街上組村民,直到4年前,一家老小10口人還擠在官堰老街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土墻房內。和茍培風一樣,當時官堰村街上組200余戶村民,大多居住在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矮木房和土坯房內。

  此外,村民亂佔宅基地現象也很嚴重,老街兩邊擠滿了亂搭建的豬圈、廁所,雜亂無章;而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建新不拆舊,造成一戶兩宅甚至多宅,部分村民遷居外地後仍保留宅基地,宅基地利用不充分。

  “村莊佈局混亂致使不少建設用地閒置,公共設施也無法合理佈局,嚴重影響了群眾居住條件的提高。”官堰村委會主任葉其軍説。

  而最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要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作機制,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

  按照文件精神,根據自身實際,湄潭縣決定實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驗,探索促進資源向資産轉換,改變農村有資源無資本的狀況,並出臺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實施方案》等文件。隨後,官堰村也成為湄潭縣首批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試點村之一,茍培風和鄉親們的生活由此起了變化。

  啟動試驗之初,官堰村在老街旁邊,沿著桃花江規劃建設了一條長1.3公里的新街。村民將原有的宅基地復耕,然後補上一定的差價,就能在新街獲得一塊宅基地,按照規劃標準統一建設三層高的商住綜合樓房,底層作商鋪,上層居住。

  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驗得到了官堰村群眾的積極支援。茍培風也與人合作在新街入手了一塊新的宅基地,修建了一棟樓房,包含3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和3個門面房,一人一半。此後,他又將房屋抵押給銀行,貸款10萬元在城郊開了農家樂,當起了老闆。

  在改革試驗中,官堰村村委會通過“增減掛鉤”政策,將老房拆建和退宅還耕置換出來的8800多平方米集體建設用地,分次通過公開“招拍挂”進行有償流轉,累計實現收益1200多萬元,除了補償拆遷村民外,其餘全部用於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有效推進了村莊城鎮化建設。

  官堰村還通過流轉經營權,引入現代農業企業,建成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群眾實現就近就業。茍培風和鄉親們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村容村貌也變了模樣。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研究院地政研究中心主任唐健在當地調研後認為,官堰村的探索“既滿足了村民向規劃集中區和集鎮梯次遷移中對建設用地的需要,又有效節約了集體建設用地,保護了耕地。”

  官堰村的變化是湄潭縣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一個縮影。地處黔北武陵山區的湄潭縣,是一個缺乏傳統工業支撐、沒有大城市依託的典型農業縣,城鄉發展長期存在著“城市一地難求、農村有地難流”的窘境。

  為挖掘城鄉建設發展土地存量,騰出發展空間,打破城鄉間資金、土地的流動界限,湄潭縣探索將“三舊一低”整治(舊村莊、舊工礦、舊城鎮、低效利用地)、退宅還耕、生態移民等工程與“增減掛鉤”政策捆綁統籌配套推進,先後騰出集體建設用地近600畝,用於城鎮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緩解了城鄉建設無地可用的壓力,破解了新農村建設資金缺乏的瓶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