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興學科 聚人才 謀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7-30 01:30:5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京西郊外,有一座“紅十字方陣”格外引人矚目,它曾在抗擊西非埃博拉疫情、抗擊“非典”、防控“甲流”、抗震救災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重大災害醫學救援戰鬥中屢建奇功,享譽中外,這就是解放軍第302醫院——國內整體實力最強、影響力最大、收治病人最多、學科種類最全的大型傳染病肝病醫院。

  觀念一變天地寬,思路一改換新顏。盛夏之際,這所有著60餘年歷史的“老”醫院,又開始了一次全新的征程。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該院4年一屆的學科調整暨崗位競聘活動原本只是“常規動作”,然而該院卻賦予了這次調整更高的目標和定位——在學科架構總體穩定的前提下,按照“強化職能、突出特色、穩定基礎”的原則,將醫院專業學科、綜合學科、輔診學科和保障學科4部分進行合理調整。

  “近5年來,我院以‘建設現代化研究型傳染病醫院’為目標,不斷擴大‘肝病和傳染病’兩大優勢,初步實現了‘大專科、小綜合’向‘強專科、精綜合’的轉型,在衛勤保障能力、學科技術人才、行業標準規範、突發公共衛生處置能力上都有所突破。然而,軍地醫院的快速發展給醫院帶來了很多壓力和挑戰,我們必須有所突破,有所作為!”該院院長姬軍生、政委葉宏志強調指出,“學科建設是醫院全面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是引領醫院不斷發展的引擎,為建設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現代化研究型傳染病醫院,學科發展必須走在前列!”

  專業學科——強化職能,突出特色

  軍事學科群,為保打贏

  一切為打仗,一切為打贏。作為全國最大、全軍唯一的三級甲等傳染病醫院,302醫院擔負著傳染病戰略機動衛勤保障、全軍疑難重症傳染病會診轉診收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等任務。尤其是隨著新發、突發傳染病和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不斷增多,該院感到只有進一步突顯傳染病專科醫院的基本職能,才能更好地滿足軍事鬥爭衛勤準備的時代需求。

  在此次學科調整中,該院以軍事醫學學科建設為抓手,以新突發傳染病防治為切入點,由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幹部保健中心和重症醫學中心聯合組建軍事學科群,切實履行軍隊傳染病專科醫院的使命職責,更好地滿足部隊官兵在傳染病診、治、防等方面的需要。

  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作為軍事學科群的核心學科,是全軍的新突發傳染病應急處置中心和艾滋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中心人員曾在抗擊“非典”“甲流”“埃博拉病毒”中屢建戰功。此次調整,該中心由全軍傳染病研究所所長、院士有效候選人王福生親自挂帥。他將牽頭建立傳染病的“診、治、研”一體化平臺,帶領一支既有較強科研創新能力、又有紮實臨床診治水準的複合型人才團隊,努力保障軍事衛勤戰鬥力。

  守護官兵生命健康的“天使”——幹部醫療保健中心主任張文瑾,常對醫護人員講:“換位思考,假如病床上躺著的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兄弟、我們的孩子,你該怎麼辦?要永遠善待那些把生命、健康託付給你的人!”於是,他們以保健中心為平臺,暢通診療會診綠色通道,竭誠為部隊官兵提供最優質便捷的服務。

  該院重症醫學中心作為國內首個肝病重症監護病房,是根據危重病醫學理念,建成的設施先進、對各種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突出、護理精心的肝病傳染病專科ICU。中心主任牟勁松在肝硬化、肝衰竭患者的救治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去年抗擊西非埃博拉疫情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表示該中心將施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對患者實行“7×24”小時的深入監護,並積極救治,盡全力使病人轉危為安。

   肝病學科群,體系完整

  “構建完整的學科體系,必須有強項,可以有弱項,不能有缺項,保證肝病學科診療體系的完整性。根據肝病診療現狀和演變規律,統籌設置傳統學科和優勢學科,重點扶持新興學科和弱勢學科,逐步開展個體醫學和精準醫學,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格局。”該院院長姬軍生説。

  為進一步完善肝病特色學科建設,他們將國際肝病診療中心、肝衰竭診療與研究中心、肝硬化診療與研究中心、非感染性肝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青少年肝病診療與研究中心等7個科室組成肝病學科群。

  由著名傳染病專家皇甫玉珊教授創辦的國際肝病診療中心,是302醫院的品牌科室,它承擔著幹部保健、特需醫療和外賓的醫療收治任務,以及健康體檢中心工作。現任主任趙平帶領團隊以過硬的作風、一流的技術和高尚的醫德,成功救治了數以千計的患者,多次榮獲“巾幗建功先進集體”“全軍醫療保健先進集體”“集體三等功”等榮譽。

  肝衰竭診療與研究中心是國內第一個以集中收治各型肝衰竭為重點、集臨床診療與基礎研究為一體、人才培養與學術交流相結合的肝衰竭醫教研中心。中心主任胡瑾華説:“我們將主攻方向放在研究優化肝衰竭治療方案,如老藥新用、顆細胞刺激因子治療肝衰竭、人工肝及幹細胞綜合治療新技術,提高肝衰竭救治成功率,目前肝衰竭綜合救治水準在國內領先。”

  為滿足由各種病因導致的肝硬化、肝硬化晚期及其並發癥患者的就醫需求,該院設立了肝硬化診療一中心、二中心。一中心主任李捍衛近年來開展的上消化道出血急診內鏡治療及自體骨髓幹細胞治療肝硬化取得顯著療效。二中心主任陳國鳳從事傳染病醫、教、研工作30年,擅長肝纖維化無創診斷,慢性乙、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該中心擁有國內首家、國際最大的無創肝纖維化檢查中心,已經利用暫態彈性檢測儀進行肝臟硬度檢測達20余萬例次。

  非感染性肝病診療中心主要收治各種非感染性肝病。中心主任、總後科技新星、解放軍醫學院及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生導師鄒正升從事肝病臨床及科研工作20多年來,對各種非感染性肝病(如各種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害等)以及由此引起的肝硬化和肝衰竭的診斷和治療造詣深,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獲得軍地科技成果獎10余項。

  該院青少年肝病診療與研究中心被全國婦聯、中國肝炎基金會授予首家“全國青少年B型肝炎診療中心”、首批“全國B型肝炎病人教育基地”。新任主任張敏表示將致力於青少年肝病的病因、病理、診斷及治療等臨床工作的開展和臨床基礎研究,為更多的青少年肝病患者造福。

  腫瘤學科群,合力攻關

  為進一步加強腫瘤學科的發展,該院將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腫瘤放射治療中心、介入科、肝膽外科一中心和二中心等5個科室,分為微創腫瘤學科和外科腫瘤學科2個部分,聯合建成腫瘤學科群。

  以倡導肝臟腫瘤“微創”“精準”和“綠色”治療的新理念的該院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在國內率先推出了以保肝、抗病毒、局部微創消融、個體化精準抗腫瘤、提高機體抗腫瘤免疫、中醫中藥治療等相結合的肝臟腫瘤綜合治療模式。在創傷最小的前提下,為患者提供“多學科協作”的整體診療模式,不但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命,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了痛苦。中心主任陸蔭英,深造于美國國家腫瘤研究院,是肝臟腫瘤精準治療、免疫治療領域的國際專家,曾榮獲第16屆國際腫瘤冷凍醫學大會傑出貢獻獎。

  該院腫瘤放射治療中心主任段學章介紹説,他們作為亞太區射波刀腫瘤診療研究與示範中心,在亞太區唯一擁有兩台國際最先進的射波刀,對全身各部位腫瘤尤其是肝癌具有顯著療效。小肝癌根治率達97%,一年生存率達100%,兩年生存率達94%。在大肝癌、巨塊肝癌治療方面,局部控制率達到95%以上。

  介入科成立6年來,平均每年能夠行肝癌血管介入治療3000余例,CT引導射頻消融治療700余例,早期肝癌介入治療5年生存率在70%以上,生存時間最長的肝癌病人達到13年,對多發小結節肝癌及尾狀葉肝癌的化療栓塞聯合射頻消融治療取得良好療效,這一切都離不開主任王華明的精湛醫術。

  該院肝膽外科一中心學科帶頭人張紹庚主攻肝病基礎上的肝臟腫瘤切除、巨大肝腫瘤切除、困難部位腫瘤切除、胰腺腫瘤的手術治療及腹腔鏡肝膽外科手術。率先在國內開展腹腔鏡改良Sugiura術聯合斷流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症、腹腔鏡巨大肝腫瘤切除、腹腔鏡肝脾聯合切除。

  器官移植是公認的“21世紀醫學之巔”,肝膽外科二中心主任劉振文則是一位勇攀巔峰的人。目前,他在該院已成功為500多位患者實施了肝臟移植手術,創造了手術成功率100%、30%的患者術中不輸血、一年期存活率97.5%、移植術後生存16年仍健康生活的奇跡。該中心在把302醫院肝移植技術水準推向國內前列的同時,還協助北京及全國17個省市34家醫院開展肝臟移植工作。

  中醫藥學科群,中西合璧

  中醫藥是中國的國粹,中醫藥技術開發不能“讓老外牽著鼻子走”,科學研究不能“跟著老外感覺走”。這次學科調整,該院還把中西醫結合診療與研究中心和中醫藥研究所聯合建立中醫藥學科群。

  “群主”由全軍中醫藥研究所所長、首屆全軍科技領軍人才肖小河擔任,他曾獲得全國首個“道地藥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道地藥材”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作為學術團隊的領軍人物,他秉持“衷中參西,醫藥圓融”的學科理念,踐行“科研支撐臨床,臨床導引科研”的建設模式,致力於打造全國首個“中西醫結合,醫藥結合,科研臨床結合”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

  學科與學科群同頻共振,相互促進,必將帶動學科的大繁榮。

  綜合學科——精準定位,有力支撐

  在發展專科與綜合學科的問題上,該院政委葉宏志説:“這次學科調整以‘強專科’帶動‘精綜合’,以‘精綜合’支撐‘強專科’,通過科學合理的佈局,為醫院學科建設水準的整體躍升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目標就是動力,這次調整中,他們強化了婦産、新生兒、口腔等6個綜合學科的支撐作用。

  該院婦産中心主任王玫在婦産科醫教研方面有著豐富經驗,曾主持病毒性肝炎患者生育健康數據庫的建立與阻斷B型肝炎病毒母嬰垂直傳播等多項臨床與基礎課題研究。目前該中心的建設不但可以為合併傳染病的婦科腫瘤、內分泌、炎症以及産科患者提供各種診療服務,同時由於分區管理也可以為非感染患者進行體檢、産檢、産篩以及各種腫瘤的經腹及微創手術治療。

  剛剛獲批北京市豐台區危重新生兒搶救中心的該院新生兒疾病診療中心,重點收治危重新生兒及母親為傳染及感染性疾病分娩的疾病新生兒。這個中心在學科帶頭人張雪峰主任帶領下,成立3年多時間已收治近3000名危重新生兒,完成高危重新生兒主動轉運1700余例,搶救成功率達到99%以上。目前已發展成為北京市西南地區最大的危重新生兒轉運救治中心,年救治轉運危重新生兒數量在北京市同類醫院中名列前茅。

  一提起手術,人們往往把手術成功歸功於主刀醫生。其實,在掌聲背後,還有一群為生命保駕護航的“幕後英雄”——麻醉醫師。該院麻醉手術中心主任、全軍麻醉與復蘇專業委員會委員徐晨,近年來潛心於肝病患者的救治和肝移植手術麻醉工作,在終末期肝病病人的手術麻醉管理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她就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幕後女英雄”。

  普通外科診療中心是一個有活力的科室。中心主任李志偉15年裏累計行門靜脈高壓症外科手術3000余臺,尤其是近一年開展腔鏡下脾臟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130余臺,是目前國內開腹及微創型手術最多的單位之一。

  近年來,該院口腔科發展迅速,先後開展了40余項國、內外先進技術,引進全數字化牙科X光機、數字化口腔CBCT成像系統,口腔種植外科採用世界先進的種植系統,口腔修復科率先在北京引進世界領先的超薄瓷貼面技術。傳染口腔門診實行全封閉狀態,配備國內首臺氣溶膠凈化儀。新競聘上任的李雅彬主任年富力強,正帶領她的團隊闊步向前。

  發展中的內分泌科由內分泌專業博士王煊擔任學科帶頭人,主要進行肝源性糖尿病及糖代謝紊亂的診治,肝病合併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治療,糖尿病、甲亢及高血脂藥物治療所致肝功能異常的處理,肝臟疾病所致的甲狀腺功能紊亂、注射干擾素引起的甲狀腺功能異常的評估和治療,為該院傳染病肝病專科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輔診學科——輔助專科,強勢發展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輔助學科對醫院診療工作的介入性和指導性作用日趨突出。如果説醫療服務品質是醫院工作的生命線,那麼輔診學科系統則為提高醫療服務品質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臨床診斷是治療疾病的先決條件,只有正確的診斷才能進行正確的治療。”臨床檢驗醫學中心主任李伯安説。該中心是全軍及北京市傳染病網路實驗室、HIV確診實驗室,該中心突出了傳染病病原快速初篩確診、肝損害組合項目檢測、自身免疫性肝病檢測等特色檢測,形成了“新、特、全、快、準、穩”的技術特色。同時還建成符合國際國內生物安全標準要求、可滿足高風險生物安全等級傳染病病原檢測與研究的現代化實驗室,其中有5個臨床檢驗專業獲得國家“ISO15189醫學實驗室品質和能力要求”認可,在軍隊和全國傳染病醫院尚屬首家。

  超聲心電圖科現在擁有國際領先的高端大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器15台,有多臺多導及12導可視同步心電圖機。該科在各種慢性肝病、肝硬化、肝內佔位性病變的超聲診斷及肝移植術前、術後超聲隨診等領域在國內具有領先地位。特別是該科主任李志艷擅長超聲引導下介入診斷和治療、各部位的置管引流,對腹實質臟器微創止血及超聲、腫瘤微創消融等方面有豐富臨床經驗。

  隨著數字化設備的發展和應用,放射科在疾病的診治方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該科主任安維民介紹説,放射科擁有多臺不同型號CT機、多功能數字化胃腸機以及移動DR及移動CR機,每年開展CT檢查25000多人次,MR檢查10000多人次,數字化攝影30000多人次。主要包括肝癌綜合治療術前、術後療效的影像學評估;肝硬化結節早期癌變的MR診斷;重症肝炎及肝衰竭的影像診斷;肝癌的多螺旋CT診斷等。

  臨床輸血中心是全軍血液管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單位和中國醫師協會輸血醫師分會委員單位,相關檢測技術已達國內先進水準,在肝臟疾病臨床輸血與管理方面具有國內領先地位。2008年成為全國首個臨床輸血專業通過國家ISO15189品質管理體系認證的單位。在中心主任劉志國的帶領下,他們先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 項,北京市重大課題1項,獲得軍隊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副主編專著2部,參編著作3部,共發表論文20余篇。

  病理診斷與研究中心主任趙景民是國內肝病病理、肝移植病理及其他傳染病病理領軍專家,總後勤部科技銀星,全軍首批人才工程拔尖人才。他帶領的這個中心是軍事醫學科學院病理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傳染病學博士生的培養單位,同時也是國內疑難肝病和疑難傳染病病理權威會診單位,構建了我國首個最為完整的肝臟疾病譜,並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充分發揮病理診斷“金標準”的作用,該科還與國內外本專業領域一些頂級實驗室建立了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保障學科——保障有力,甘當綠葉

  俗話説,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一些科室雖不是直接和患者、臨床、科研接觸的一線學科,但它們卻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醫療、科研的條件和平臺,奠定了快速發展的基礎。

  醫院發展的“糧草官”——藥學部。藥學部主任趙艷玲擔任了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毒理學與安全性分會副主任委員,她告訴記者:“藥學部主要從事平時、戰時藥品的供應保障,製劑生産與品質控制、藥學服務及相應的基礎研究。目前,在藥品供應保障方面,藥學部運用數字化理念,使藥品調配準確化、藥品數量精確化、藥品期效迴圈化、藥品品質可靠化;在安全合理用藥方面,啟動臨床藥學研究,開展了臨床藥師業務和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服務工作。”

  研究性醫院建設的“裝備部”——醫學工程保障管理中心。這個中心擔負了全院衛生裝備的建設工作,承擔著全院5.9億余元醫療設備的保障管理任務。同時設有全軍醫學儀器三級計量站,確保了醫學設備的可靠。中心主任楊坤告訴筆者:“這次學科調整中,中心的服務保障模式也發生了轉變,醫學裝備的‘維修’工程師正逐漸向臨床醫學工程師轉變,醫學計量和醫療設備品質控制日益受到重視,中心的職能正逐漸由維修、供應保障型向品質建設、技術檢測為主的保障型轉變。”

  學科建設的“加油站”——醫學資訊中心。“學科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科研條件和平臺的建設,而醫學資訊中心堪稱學科發展高速路上的‘加油站’。”該院醫學資訊中心主任劉道踐説。這個中心搭建了數字化圖書館網路應用平臺,在抗擊“非典”“甲流”和抗震救災任務中為領導決策和專家診治疾病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打造的HIS系統資訊系統已經覆蓋了醫院救治和患者服務的全部流程,成為全軍首批“數字化醫院建設示範單位”;打造了高水準的《傳染病資訊雜誌》,入選“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醫院發展的“形象大使”——門診部。近年來,該院門診量以每年15%的增長速度遞增。面對門診壓力,主任劉玉琦介紹説:“我們專門設立了感染門急診部和綜合門急診部,按照門急診規範要求進行了合理佈局,同時加強了門診部的技術支撐作用。”目前,門診部引進了最新消毒和抽血系統,確保消毒隔離和杜絕抽血工作差錯;創建了門診手寫病歷電子化品質管理系統,建立“窗口”服務品質評價系統;以傳染病、肝病急診救治為主體,重點負責呼吸道、發熱門診及新發突發傳染病診療及傳染病疫情暴發的處置。

  臨床與科研的“橋梁”——臨床研究管理中心。“醫學發展從來都是臨床與科研緊密結合的産物。因此,臨床研究管理中心就是要集中整合我院傳染病診療優勢資源,加強院內各中心協作互補和對外合作交流,打造高水準的臨床創新研究轉化醫學支撐平臺。”該中心主任張政説。張政曾獲多項軍地科技成果獎,這次調整中,他把中心的職能分為3個方面:一是輔助臨床建立相應的臨床隊列,並負責醫院生物樣品庫的建設、管理及運作;二是為醫院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提供軟、硬體平臺;三是自主開展傳染病轉化醫學研究。

  目前,這場以“精綜合”支撐“強專科”,以“強專科”帶動“精綜合”佈局的學科調整工作已落下帷幕,但這次調整卻昭示了一個全新的開始。“302人”深知,學科調整不是目的,而是促使醫院朝著現代化研究型傳染病醫院發展的原動力!在這裡,一場新的征程剛剛開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