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梯安全責任鏈條亟待“大修”

  • 發佈時間:2015-07-29 08:31:0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電梯由於所有權、使用權、物業管理權、技術管理權和具體使用者涉及多個主體,往往造成安全責任鏈條不明晰

  隨著特種設備數量的快速增長,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數量卻明顯不足,傳統監管模式已漸漸走入“死衚同”

  年輕媽媽向柳娟在湖北荊州7·26電梯事故中不幸離世,引起公眾對電梯安全的高度關注。

  近來,多地出現電梯傷人事故。據不完全統計,僅7月以來,全國發生多起“電梯吃人”事故。在特種設備監管體系中,電梯因涉及乘客、物管、維保等多方因素,所處地位尤為特殊。

  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分析,電梯的安全隱患主要有四個方面:老電梯制動器存在問題,2003年,國家對制動器提出新標準,此前的制動器品質隱患較多。門驅系統問題,一些毛坯房在裝修過程中裝卸裝修材料對門驅系統影響較大。平衡系數問題,一些賓館、飯店裏的電梯轎廂裝修過度,如貼大理石等,破壞電梯的平衡關係。扶梯使用條件惡劣,如地鐵、公交等場所扶梯使用量太大,有些扶梯大多滿載運作,使用強度比歐盟等高得多。

  在現實運營中,電梯由於所有權、使用權、物業管理權、技術管理權(維修、維保、檢驗權)和具體使用者涉及多個主體,往往造成安全責任鏈條不明晰。一旦發生事故,圍繞誰來賠付,物業、開發商及維保公司往往互相扯皮、推卸責任。

  維保是確保電梯日常安全運作的重要一環。然而,當前電梯維護保養屬於完全市場化競爭的行業,現行特種設備安全法又偏重於對電梯製造、維保單位進行事前資質管理,而對日常工作並沒有考核機制,部分維保單位通過降低服務品質,從中獲取不正當利益,導致“質次價低”的維保公司充斥市場。一些物業公司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傾向於選擇價格更低的維保公司,對電梯維保缺乏監督動力。

  對電梯進行定期檢驗是各地質監部門的法定職責。但如果電梯通過了年檢卻出現問題,地方質監部門就面臨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尷尬。政府監管“大包大攬”也造成電梯管理單位、使用單位沒有壓力和動力去承擔電梯安全工作,産生“政府依賴症”“年檢依賴症”。特別是隨著特種設備數量的快速增長,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數量卻明顯不足,傳統監管模式已漸漸走入“死衚同”。

  電梯公司通過對故障事故的總結發現,電梯故障存在“三高三低”現象,三高為:電梯關人故障率高、電梯能耗高和維持原有性能的成本高;而三低為運作效率低、備件及時供應率低和用戶滿意率低,而因此造成的故障呈逐年上升趨勢。

  實際上,由於原廠維保具有規模大、技術力量雄厚、信譽度高等特點,歐美發達國家原廠維保率非常高,美國高達80%,而我國原廠維保率僅佔20%左右,生産廠商無法成為維保市場的主體力量。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有關部門有必要將電梯維保工作納入電梯製造單位售後服務範疇,構建以製造單位為主的維保體系。

  針對政府監管職能錯位問題,地方質監部門應在定期檢驗的基礎上,建立監督抽檢檢驗機制,工作重點從定檢轉向按比例實施的監督抽查,完成從“運動員”向“裁判員”的角色轉變。

  電梯事故發生後,往往涉及人身傷害帶來的大額經濟賠償。我國絕大部分電梯維保企業、物業管理企業均屬小微企業,動輒百萬元的經濟賠償很可能讓企業破産。而受害者由於未能及時獲得賠償,延誤治療現象時有發生。

  國家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認為,可推廣電梯責任保險制,由保險公司墊付賠償,然後向責任方追償。另外,為改變維保低價競爭的現狀,要提高市場準入門檻。以市場手段推動製造企業向服務業發展,轉為“原廠維保”,提倡維保企業連鎖化發展;設立首負責任人,要建立清晰的責任鏈條。

  實際上,電梯監管改革涉及多方責任,電梯監管體制改革應充分發揮協會、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只有通過“多元共治”,充分發揮市場力量,才能建立起有效的電梯安全監管體系。

  (綜合新華社7月28日報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