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他們讓卒中患者的生命線延長

  • 發佈時間:2015-07-29 01:30:4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腦卒中,也就是我們經常説的中風,在我國已成為死亡和成年人殘疾的主要原因。據統計,我國每年腦卒中死亡人數近160萬,每年新增腦卒中250萬例,每年因腦卒中治療産生的醫療費用約400億元。

  長期以來,流行病學數據不清、缺乏有代表性的樣本資源庫、缺乏有循證醫學證據的急性期診治手段、腦血管病防治不規範、風險評估體系不健全、缺乏符合中國人群特點的腦血管病防治規範、指南和國家標準等成為擺在我國腦血管病診療醫生面前的難題,研究基礎差,想要取得突破難度很大。

  但偏偏有這麼一幫“不信邪”的人,他們從零起步,在十幾年的時間裏,使我國腦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理念煥然一新。國際上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診斷有了中國的聲音,腦血管病的規範化治療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們就是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領導的研究團隊(以下簡稱項目組)。

  項目組自“十五”至“十二五”期間,先後承擔了多項北京市科委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原)衛生部重大專項課題等,圍繞上述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們建立了全國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登記數據庫和樣本資源庫,搭建了腦血管病醫療品質改進研究平臺,在此基礎上闡明瞭當前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病醫療品質現狀,創建了國內第一個國際標準化的卒中單元,並從疾病風險預測、急性期診斷評價、急性期溶栓、卒中預防等各方面提出了旨在促進卒中醫療品質改進的規範化醫療策略、行業標準和指南,建立和驗證了缺血性腦血管病風險評估體系,並利用全國性協同網路研究平臺,推進全國多中心醫療機構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規範化醫療,醫療品質持續改進,最終降低了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復發率和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品質。該課題榮獲201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創建第一個國際化的卒中單元

  “概要的説,我們團隊10年來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建立醫療體系架構、提高卒中急救水準和建立病人的預後體系。”王擁軍説。

  在項目剛啟動時,王擁軍就發現,當時我國沒有一個完整的卒中醫療體系架構,卒中急救水準非常低,甚至落後於第三世界國家,病人的愈後體系基本沒有。

  2001年,王擁軍在北京天壇醫院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國際標準化的卒中單元,並成功地探索了在我國二三級醫院的運作模式,將這種國際循證醫學證實最有效的腦卒中患者管理模式引入中國,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引起了強烈反響。

  “醫療的目的不單單是治病,在治好病的同時還要使病人和家屬的滿意度提高,這就是卒中單元模式。”王擁軍説。卒中單元體現了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把病人的功能預後以及病人和家屬的滿意度作為重要的臨床目標。卒中單元的最大益處在於:改善治療效果;減少並發癥;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改善長期預後;降低醫療服務費用;提高病人滿意度等。

  王擁軍認為,“卒中單元已經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療法,而是一種理念,它意味著治療腦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並非一種藥物和一種手法,而是一種全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其基本理念體現在規範化的治療、多學科的合作、對醫務人員和病人及其家屬的教育和培訓以及康復的早期介入。”

  同行對此評論説,“卒中單元”從根本上創新了腦卒中的診治模式,提升了中國腦血管病的整體治療水準。這一模式建成後,天壇醫院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15%,致殘率下降了30%,醫療費用降低20%。這一模式向全國推廣後,不僅提升了國內腦血管病的整體治療水準,也大大拉近了中國和國際的距離。

  開闢一條爭分奪秒的急救通道

  缺血性腦血管病一旦發生,每延遲一秒鐘救治,就會有數十億的神經元凋亡,延誤越久,神經功能不可逆性損傷越重。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唯一公認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生後4.5小時內儘早給予靜脈溶栓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因此,“時間就是大腦”,全力保證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在就診後的第一時間就能接受最好的評估和治療。

  國際標準規定,腦梗患者從進入醫院的大門到開始靜脈溶栓的時間應儘量控制在60分鐘以內,但在我國,該時間是發達國家的近2倍,甚至更長。

  “腦梗發生後,很多患者在第一時間被送往就近醫院,但這些醫院可能未必具有溶栓條件,也不一定有針對急性腦梗患者的快速應急機制,患者寶貴的急救時間浪費在掛號、排隊、拍片子、輾轉多個科室的路上,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的機會很快丟失了,發生殘疾和失去生命的風險越來越大”,王擁軍説。

  項目組在國內率先探索並創新了腦血管病急救應答模式,專門成立了“每週7天、每天24小時隨時待命”的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影像、神經介入、檢驗科等多學科于一體的“卒中小組”,通過科學手段和科研化管理體制建立急診腦血管病急救標準化操作路徑和規程,健全和完善提前通知、壓縮環節、專人引導、並聯進行的急救應答模式,開闢了腦血管病急救專用綠色通道,保障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可在到院後第一時間通過“一站式”CT或“一站式”磁共振(MR)檢查快速高效地完成影像學評估,為爭分奪秒“搶救大腦”贏得時間。

  據了解,通過科學化探索並建立腦血管病急救綠色通道模式,天壇醫院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溶栓率從2006年的不足1%提升至目前的45%。

  不僅如此,項目組還開展了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規範化診療培訓班——BEST培訓班,對來自全國各地各級醫院腦血管病專業方向的臨床骨幹醫師進行規範化的溶栓急救體系建立及急性期標準化治療培訓,大力提倡並推廣建立腦血管病急救綠色通道管理模式。目前,該模式已在全國百餘家醫院推廣應用。

  打造自己的醫療品質研究平臺

  王擁軍説:“過去醫療品質到底怎樣,病人是否得到國際標準的醫療服務,我們是兩眼一抹黑,在風險預測方面,我們一直用的是西方的預測體系,因為人種的差異,預測結果也不完全一樣。”

  “建立一個系統比學習一種方法更重要。”王擁軍認為“建立自己的醫療品質研究平臺迫在眉睫”。

  項目組建立了中國國家腦血管病登記數據庫,該數據庫是目前全國乃至全亞洲範圍內樣本量最大的國家腦血管病註冊登記研究平臺,覆蓋了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132家二級和三級醫院,對14天內的新發急性腦血管病事件進行連續的多中心登記。

  “該數據庫的建立,旨在構築循證醫學和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梁,建立中國腦血管病品質持續改進登記模式,分析現況,針對可干預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最終達到規範和提高我國急性腦血管病整體診治水準,降低死亡率、致殘率,提高患者生存品質的目的。”王擁軍説。

  此外,項目組依託北京天壇醫院中心實驗室,建立了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樣本資源庫。該樣本資源庫的建立,為多項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提供了實驗基礎服務平臺,為闡明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病醫療現狀,制定醫療改進策略提供了寶貴的高品質、原創性、不可再生的研究資源。通過樣本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了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病研究資源資訊共用、科學管理和高效産出,為缺血性腦血管病轉化醫學研究和國際交流合作提供了平臺。

  項目組以全國腦血管病登記數據庫的建立為契機,搭建形成了覆蓋全國多個省市的腦血管病臨床醫學協同研究平臺,在全國範圍內開拓了大規模、多中心臨床研究的新型合作模式。

  據悉,項目組建立了腦血管病設計、測量、評價、合作交流等15個臨床腦血管病多學科合作研究平臺,包括:國際合作平臺、臨床試驗設計平臺、社區研究平臺、全國臨床試驗基地網路平臺、獨立隨訪平臺、中心化卒中影像平臺、中心化實驗室平臺、中心化樣本庫平臺、數據錄入平臺、數據統計平臺、品質控制平臺、不良事件監測平臺等。

  “這些公共服務平臺的建立,能夠為腦血管病臨床研究工作,尤其是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提供系統性服務,保證臨床研究流程的標準性、統一性,確保臨床研究的高品質、高效率。”王擁軍説。

  改寫了美國指南的中國研究

  2014年5月1日,美國發佈的最新版《缺血性腦血管病二級預防指南》中首次描述了由項目組進行的CHANCE(氯吡格雷用於急性非致殘性腦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療效研究)研究結果。這意味著國際腦卒中領域最權威、影響力最大的指南被中國人改寫。

  以前國際上的治療指南,推薦的是阿司匹林規範治療,但患者90天內的復發率高達10%至20%,復發的時候病情往往來勢兇猛。

  項目組經過多年的臨床醫學驗證,成功證明了氯吡格雷合併阿司匹林治療方案的療效,輕微腦血管病患者復發為致殘、致死的嚴重腦血管病的幾率降到了個位數,比國際水準減少32%以上。

  “這將為我國每年至少減少10萬例再發卒中。以每例卒中病人直接住院醫療費用約2.5萬元計算,可使我國每年節省直接住院醫療費用約25億元。”王擁軍説。

  此外,項目組還在國際上創造性開展影像指導的擴大時間窗靜脈溶栓試驗,將溶栓時間窗從短短的3小時擴大到9小時,從而將溶栓潛在獲益人群擴大了3—4倍。

  同時,項目組還建立和驗證了一系列符合中國人群特點的缺血性腦血管病風險預測模型,對提高神經科臨床醫師對卒中患者危險因素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進而更加積極、準確、有效的改善和控制這些危險因素,降低卒中患者死亡率、復發率和殘障率,最終改善卒中患者的治療結局,提高卒中醫療品質具有重大臨床意義。

  過去10年間,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領域,項目組對卒中單元技術、溶栓規範化技術,以及基於二級預防預測模型的分層管理技術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獲得了大量適合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循證醫學證據。

  在這些證據的基礎之上,項目組頒布了國內首個缺血性腦血管病醫療品質行業標準,併發布了一系列預防治療指南、規範和專家共識,為我國神經科臨床醫師的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治過程提供了規範化指導意見和臨床實踐循證依據,進而促進了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規範化醫療和醫療品質改進。

  歷經十幾年的科學研究,現在,王擁軍自豪地説:“中國腦血管病的治療品質,跟西方比差不了多少。在過去5年間,我們醫療進步飛速,治療水準80%已經和美國持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