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千股跌停再現 凸顯“救市後遺症”

  • 發佈時間:2015-07-28 06:34:19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齊航

  千股跌停再出現,恍如回到解放前。

  這註定是A股投資者、上市公司董監高、監管層的又一個難眠之夜。

  慘烈救市之後,昨日滬指大跌8.48%失守3800點,創下8年以來單日最大跌幅。

  而僅僅就在兩個交易日之前,大盤還拉出一波“六連陽”,站上股災反彈以來的4123.92高點。市場情緒和交易流動性似已恢復常態,看起來反彈上攻可期。

  但市場總是以超出我們預想的方式,來呈現它無可違逆的規律和邏輯。這一次似乎也難有例外。是泡沫總歸要破滅,高杠桿終有難以承受之重,關鍵是以什麼方式完成“擠泡沫”和“去杠桿”。是以金融危機的劇烈方式,還是軟著陸的和緩方式,對宏觀經濟、企業經營、家庭資産負債表的影響,大不相同。

  針對昨日之慘烈暴跌,市場已多有分析。美聯儲加息預期強烈,週邊股市大跌影響A股做多人氣;IMF敦促中國退出救市措施,政策不確定性擾動市場信心;豬肉價格走高推升CPI,制約貨幣寬鬆空間;7月財新製造業PMI創下15個月新低,折射經濟下行壓力。

  它們固然從一個角度解釋了暴跌,但在筆者看來,此番A股再現暴跌慘象的核心原因,還是在於救市行為本身附帶的“後遺症”。是藥三分毒,你接受它帶來的拯救,就必須同時承受它連帶的“副作用”。

  在一個深陷流動性危機、市場機制近乎失靈的非常時刻,寄望市場自我修復幾無可能,政府下猛藥救市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真正的考驗,不僅在市場風聲鶴唳之時,更在危機警報解除之後。政府救市的實質,其實是用政策性資金替換那些高杠桿資金。據財新傳媒報道,以證金公司為代表的“國家隊”,最主要資金投入發生在7月6日至7月10日這一週。一週之內,證金公司直接買入的股票金額就達萬億元水準。即使是“國家隊”,也沒理由對高位接盤的風險視若無睹。從它們大舉入市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要面對何時退出、如何退出的問題。

  這正是政府救市難以避免的“二律背反”。不救市,市場會以“跌跌不休”的方式,刺破資産價格泡沫;救市,雖能化解短期的流動性危機,卻難免背負更大的道德風險。它會強化投資者“反正出了事政府會救”的非理性預期,在未來投資中更關注救市資金流向、政府政策風向。流動性危機時股票無法變現的痛苦回憶,有可能讓投資者的行為更為短期化。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上周市場傳出證監會研究救市資金退出、IPO和再融資重啟等所謂“負面資訊”時,市場旋即出現下跌趨勢,並迫使證金公司迅速出面否認。但這樣的表態其實無法根本消除市場疑慮,減持退出就像懸在A股頭頂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柄劍最終以何種方式落下?考驗監管決策層的路徑和策略選擇智慧。對此學界、業界已有探討,大體包括三種方式:借鑒香港1997年金融風暴之後設立盈富基金,徐徐減持釋放給市場;將資産負債劃轉給全國社保基金;作為轉融券的“券池”,補上現貨市場賣空機制缺乏的短板。

  但無論最終路徑如何抉擇,救市不該成為刺破泡沫的那把錐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