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盧溝橋畔論劍談兵

  • 發佈時間:2015-07-28 01:31:0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關注軍校教改

  盛夏北京,盧溝橋畔,裝甲兵工程學院。

  來自總部和軍區機關、國防大學、全軍裝甲機械化部隊及兄弟任職院校代表50余人,匯聚一堂,就如何圍繞實戰搞教學,如何解決軍校學員“水土不服”、怎樣提升院校的辦學治校水準等問題,進行經驗交流、思想碰撞、理念交鋒,共為該院人才培養、鍛造能打勝仗的未來軍官建言獻策。

  圍繞實戰搞教學

  徐航(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

  著眼建設一支能打勝仗的新型軍隊,軍委總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於推進實戰化訓練改革的文件指示和配套措施。院校作為軍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最前端,地位特殊、作用重要,在推進實戰化方面應走在前列。落實實戰化訓練要求,院校重點是打牢實戰化訓練基礎,核心是聚焦實戰、貼近部隊去設計和組織各項教學訓練活動,在近似戰場的高強度、高難度環境下,綜合培養學員的智慧、體能、技能及戰術運用水準,提升學員應對未來瞬息萬變戰場所必備的指揮領導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臨機處置能力和極限抗壓能力,這也是我們今後努力的重點方向。

  劉德剛(裝甲兵工程學院副院長):

  實戰化訓練對於院校而言,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亟須解決:一是對實戰化訓練標準的把握尺度不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戰化訓練的整體推進和訓練效益。二是隊伍能力素質距離實戰化訓練要求還有差距。當前,管理隊伍依法治訓、按綱施訓的意識需進一步提升,訓練成果凝練轉化能力亟待加強;教員隊伍實戰化教學組訓的拔尖人才較為匱乏;保障隊伍還存在等靠思想。三是實戰化訓練的風氣氛圍還需進一步濃厚。部分教員“和平積習”較重,教為戰的宗旨還未能在日常教學訓練中得到很好的貫徹和體現。

  黃應清(裝甲兵工程學院訓練部長):

  一年來,學院創建了裝備和資訊特色鮮明、適應陸軍機械化資訊化複合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經驗做法在全軍訓練部長會議上作了專題介紹,為總部提供了有力參考。學院構建了“理論講授—倣真實驗—模擬操作—實裝訓練—整車實習—綜合演練”的裝備教學體系;通過資訊化戰術背景下組織全系統、全要素裝備保障綜合演練,大幅提升了學員實操和組訓能力;緊盯實戰標準,提升學員軍事基本技能,連續在全軍學歷院校學員軍事技能比武中摘金奪銀。

  趙建勳(裝甲兵工程學院教務處處長):

  針對實戰化訓練實踐探索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學院大力提升教育訓練的實戰化水準,還要抓好三件事:一是深入研究作戰機理;二是優化實戰化訓練內容體系;三是成體系推進配套建設。

  張玉成(成都軍區某基地教員):

  大力推進實戰化教學訓練,院校必須堅持“為戰教戰”“嚴戰備戰”的思路,扭住四個關鍵環節:一是嚴戰促教,大力開展作戰問題的研究;二是寓戰于教,全面優化教學訓練內容;三是把握按戰施教,不斷創新訓練方法;四是近戰建教不斷完善教學訓練條件。

  解決畢業學員“水土不服”

  朱劍斌(蘭州軍區某部副部長):

  院校培養人才要以實用為主,培養提高第一任職能力,必須打牢四個基礎:一是夯實專業基礎知識。裝甲兵是技術兵種,畢業學員在通信、駕駛、射擊等專業基礎紮實了,部隊官兵就會對他有第一好感;二是要練強基本指揮技能。如果不過硬,在部隊很難有發展潛力;三是要掌握基本帶兵方法。要融入部隊,和部隊官兵打成一片;四是要熟悉基本程式。作為一個基層軍官,要熟悉怎麼組織、怎麼參與到實戰化訓練中去的基本程式。

  曹均章(成都軍區某集團軍副軍長):

  畢業學員初到部隊主要表現為“四缺”:第一從戰鬥員的角度來講,缺體能技能;第二從教官的角度來講,缺組訓能力;第三從指揮員的角度來講,缺戰術素養;第四從帶兵人的角度來講,缺陽剛氣。關於解決“水土不服”問題,我有三點建議:一要大力培養學員尚武精神;二要充分利用院校所處在的地理環境優勢;三要強化學員知行合一能力。

  樓文偉(原武警工程學院副院長):

  部隊不應該用排長的標準來要求軍校畢業生,因為院校培養的是德、智、軍、管、創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軍事人才。培養排長3個月就夠了,而院校培養的是既勝任第一任職、又具有發展潛力的學員。畢業學員是在部隊成才,而不是在院校成才。畢業學員雖有些缺乏帶兵經驗,而部隊讓他們先當班長,再當排長的做法是錯誤的,客觀上延長了學員的成才週期。

  張堅(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副院長):

  軍校學員“水土不服”與制定的訓練標準不無關係。從體能上來説,學歷院校學員四年不跑武裝五公里,而到任職院校後按總部要求必跑,學員肯定不適應,甚至比不上部隊的二年兵。再説技能,任職院校所教授的兵種技能,滿足不了連隊需要,跟士官都沒法比。原因是第一缺乏訓練時間。一個學兵基地學射擊要學8個月,而任職院校學員要在6個月內拿兩個二級證,還要學組訓,還要學戰術。他能拿到麼?即使拿到了,他的技能水準也不如學兵;第二跟我軍的編制裝備有關。我軍編制裝備沒有通用化,沒有模組化,裝甲步兵的裝備就有十幾種型號,而院校只能用一種到兩種組訓裝備來訓練,到部隊後最多有20%的人訓用一致、裝備對口,80%的人訓用不一致,裝備不對口。見都沒見過這種裝備,他到部隊肯定不能適應。

  于希海(裝甲兵工程學院政治部主任):

  解決“水土不服”問題,必須要解決好學員旅營幹部問題。多年來,院校管理幹部基本上是由畢業學員留校擔任,多數是“從校門到校門”,沒有作戰部隊基層任職經歷,對部隊情況不了解,有的在培養學員任職能力上説不上話、插不上手。打破院校管理人員這一局面,“請進來”是個有益探索。從基層選調的幹部來自部隊,熟悉基層,經歷了院校學習—部隊任職—院校任職的過程,懂得帶兵,深知部隊崗位任職要求和學員的素質短板,在人才培養中有的放矢。同時,要有一批通曉實戰的教員隊伍。

  著力提高辦學治校水準

  楊曉光(總參某部處長):

  關於提高院校辦學育人品質,我有三點建議:第一要加強院校發展定性問題的研究;第二要加強人才培養品質的定量問題研究;第三要加強圍繞實戰搞教學的問題研究。

  彭智(總裝某局副局長):

  軍校培養的是指揮員,因此院校要優化課程設置:一要圍繞提高人文精神,來加強一些文史哲以及藝術類專業課程的設置;二要從圍繞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角度,改進邏輯學類課程的設置;三要立足部隊實際,借鑒企業管理改進管理學類課程的設置。另外,提升院校的感染力、凝聚力和號召力,需要借鑒企業文化。

  祁亞虎(裝甲兵工程學院政委):

  院校是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基地,必須在人才強軍上積極探索、主動作為。要尊重辦學育人規律。辦學育人是最需要尊重規律、尊重科學的。説到底,這個規律就是戰鬥力生成規律,這個科學就是戰鬥力生成科學。這就要求我們本著有利於培養學員打贏本領、有利於提高教學科研品質、有利於提升辦學育人水準的原則,堅持中心居中、主業主抓,各項建設和工作都要圍繞中心、服務中心,而不能游離中心、干擾中心,更不能搞自我設計、自我迴圈、自我檢驗。教育教學的時間、空間和條件是有限的,必須聚焦能打仗、打勝仗,統籌和整合資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