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馬鈴薯不當乾糧”
- 發佈時間:2015-07-28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 琦劉曉軍
7月初,一場別開生面的廚藝大賽在北京延慶舉行——
來自社區的20多位選手使出渾身解數,正想方設法讓手中的馬鈴薯化身為一道道美味主食。
馬鈴薯也能成為主食?
今年年初,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啟動,馬鈴薯成功“晉級”成為繼小麥、稻穀、玉米之後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引發廣泛關注;7月28日至30日,2015世界馬鈴薯大會、第十七屆中國馬鈴薯大會、第六屆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馬鈴薯主食産品及産業開發國際研討會四大“薯業盛會”在延慶的同期舉辦,再次聚焦了世界目光。
未來,中國馬鈴薯産業將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老百姓的餐桌又將有什麼新的變化?作為國內最大的種薯研發基地,走在探尋之路上的延慶,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馬鈴薯旋風”。
擁抱世界:打造馬鈴薯“種源之都”
“這就是‘爺爺輩兒’的原原種。”
在延慶希森三和馬鈴薯公司內國內唯一的馬鈴薯博物館裏,最近迎來了一波又一波來訪的客人,大家常常對一種顏色微紅、狀如小棗的微型馬鈴薯充滿好奇。
“它並不是用來食用的,而是要運到生産基地進行擴繁,成為種薯,再經過農民種植後,才會成為常見的商品薯……”公司總經理李延明解釋道,“這一粒大概要賣六七毛錢。”
從2005年開始投入脫毒馬鈴薯育種,到2007年成立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再到最近兩三年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20個新品係,這家中國最大的種薯企業已經在馬鈴薯品種引進、良種繁育和推廣方面儲備了強大的技術力量。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生産和消費國,我國馬鈴薯平均畝産卻不足1000公斤,僅為發達國家平均畝産的1/3。
“平均畝産偏低,與中國馬鈴薯的種植環境、農民的種植習慣、投入,以及國家的扶持政策等多種因素有關。”在國際馬鈴薯中心副主任盧肖平看來,這些因素在短期內難以有大的改變,而此次世界馬鈴薯大會期間將在延慶落戶的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對於中國的馬鈴薯産業則無疑是一個利好。
據介紹,作為首個在華落戶的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建成後的亞太中心將整合中國和國際馬鈴薯中心的科技、人才、資源、網路、資訊等優勢,打造一個擁有國際先進設施和人才的區域性自主創新平臺,進一步提升我國馬鈴薯産業研發水準和國際影響力,推動我國及亞太地區馬鈴薯産業健康、均衡發展。
“借力亞太中心的落戶,延慶將重點在種薯研發、産品交易、舉辦會展和人才培訓方面進行謀劃和發展,健全馬鈴薯種薯多元化體系,打造一個集綠色生態、産業研發、科技創新于一體的馬鈴薯‘種源之都’。”延慶縣政協副主席陳合安告訴記者。
“有好的品種,我們可以率先拿來繁育推廣;研究人才的集聚,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平臺……”“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李延明和希森公司也對這個“國際范兒”的鄰居充滿了期待。
京冀攜手:“網際網路+”激活全産業鏈
“來延慶吃頓馬鈴薯宴吧……”
這樣的邀約其實並不遙遠。7月20日,延慶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祁金利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馬鈴薯大會期間,將專門設置“馬鈴薯主食廚房”,設立現場演示區、互動品嘗區、科普展示區3個區域,製作展示烘焙食品、蒸制麵食、健康飲品等6大類、100多個品種的馬鈴薯主食産品,讓參會代表、社會大眾零距離體驗互動。
“你可能會吃到馬鈴薯壽司、馬鈴薯曲奇、馬鈴薯麵包,沒準兒還有馬鈴薯豆漿、馬鈴薯冰淇淋……”指著一張張色香味俱全的圖片,李延明為記者提前“揭秘”了希森公司為此次“薯業盛會”主食廚房準備的食譜。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色香味美的馬鈴薯主食,種子和加工製作來源於延慶,生産種植卻很可能是在張家口。
同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延慶和張家口此次一同承辦了世界馬鈴薯大會。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山水相連,兩地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合作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講,張家口地區的馬鈴薯種植、加工是産業發展之基,延慶的微型種薯研發、新品種繁育是産業騰飛之翼。”延慶縣委書記李志軍如是分析。
在他看來,多年來逐漸形成“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共識,正為兩地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和協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會議期間,延慶和張家口還將簽定《馬鈴薯産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馬鈴薯品種選育推廣、科技協作攻關、人才交流培訓、産業協同發展、創新合作模式等方面進行合作。
不容忽視的是,儘管跨地域的研發與生産鏈條正日益緊密,由於缺乏相應的價格保護機制,各地頻頻發生的馬鈴薯滯銷事件卻常讓人心寒。
“網際網路+”的時代熱潮下,如何讓從種植到收穫,從市場到餐桌的産業鏈條更加有序更加科學?
此次世界馬鈴薯大會期間,也將給出全新的答案——
由北京恒德嘉匯股權投資有限公司設立的馬鈴薯交易中心將落戶延慶,搭建集資訊服務、交易定價、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産業網際網路服務平臺,力圖通過專業化服務,吸引各類主體參與到馬鈴薯産業發展中來,服務馬鈴薯全産業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