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只為長劍嘯九天

  • 發佈時間:2015-07-27 06:21:4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姜天驕

  56年前,黨中央、中央軍委毅然決然組建了中國地地導彈第一營。

  如今,這支英雄的“種子”部隊已成長為洲際戰略導彈勁旅,成為捍衛國家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的利劍和盾牌。旅政委文青告訴記者,第一代礪劍人“活著拼命幹,死了也划算”的奉獻精神和使命意識至今激勵著一代代官兵。他們始終不忘歷史責任,時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戰備狀態,鑄就了忠誠可靠的劍之魂。

  薪火相傳

  隨著一聲聲莊嚴、堅定的密碼從各個號位傳來,一種蓄勢待發的激情油然而生。操作平臺上,錯綜複雜的指示燈閃爍又熄滅,全體號手屏氣凝神等待著最後的時刻。雖然這一幕並非出現在真正的戰場上,但是官兵們氣勢如虹的吶喊、大螢幕上昂首向天的利劍足以令人敬畏。

  戰略導彈,因其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通常被稱之為“國之重器”、“大國長劍”。長劍,成了官兵對導彈的親切稱謂。

  “每天進入陣地,我下達的第一個密碼就是‘號手就位’。只要聽到這個密碼,戰友們就會熱血沸騰,迅即進入戰鬥狀態。號手,是對導彈部隊戰鬥員的特有稱謂。簡簡單單兩個字,承載著托舉中華長劍的特殊使命;普普通通一個密碼,把我們與國家和民族的安危緊緊相連。”走下操作臺,營長周濤告訴記者。

  旅機關大院裏有一座石碑,“東風第一枝”五個大字寄託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對這支部隊的關愛和期望。部隊組建之始正值國家3年自然災害,導彈先驅們抱著為黨爭光、為民族爭氣的那股勁,風餐露宿、戰天鬥地、白手起家。沒有教材自己編,沒有教具自己造,用白鐵皮敲成訓練模型,用紙盒子畫成發射臺,用蘿蔔刻成元器件,用麻繩當作電纜線,在近似原始的狀態下,硬是靠信念、智慧和青春熱血驅動著導彈事業的發展。

  導彈先驅的事跡至今激勵著後人。近年來,部隊官兵圍繞“執掌戰略武器需不需要血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沒有過時”等話題展開“新一代革命軍人樣子”大討論。旅政治部主任曹建中説,黨的創新理論像磁場一樣吸引著官兵,全旅上下學黨史、讀著作、講故事,讓理想信念根植于部隊實踐。新一代革命軍人必須能打仗、打勝仗的共識深深植入官兵的頭腦。

  演兵場上,“環境越苦越奉獻、任務越重越爭擔、技術越高越精練、對手越強越亮劍、榮譽越多越創先”的“五越精神”傳承拓展。近年來,部隊快速反應能力不斷提升,作戰準備時間縮短了五分之四,大國長劍出手更加迅捷。極限生存防護訓練,戰士們在地下一待就是數十天,特情處置接連不斷,有時20多個小時連軸轉,官兵的生理心理經受了極限挑戰。最後,每個營都實現了能夠獨立發射,隨機抽點,拉出哪一個都能打得準。

  那是一次極具挑戰的任務。遠距離跨區發射、隨機抽點發射單元……作為洲際導彈來説,一次發射挑戰多個“首次”,在世界上也是新課題。就在發射的關鍵時刻,天公再出難題,狂風驟起,大雨滂沱。“能按時發射嗎?”千里之外,上級首長頗為擔心。“沒問題,我們有信心,有底數!”現場指揮員的回答斬釘截鐵。導彈一發沖天,精確摧毀目標,不僅成功突破多個訓練“禁區”,還一次刷新五項紀錄。

  今年3月初,該旅陣管營執行導彈轉運任務。雖然月明星稀,可空中無數雙“天眼”不停搜尋長劍蹤影,操作時間精確到了分秒。突然,操作吊車的號手李江偉報告:不好,鋼纜絞死了!倒計時牌上,還有不到6分鐘時間,如果故障排除不了,導彈就會暴露于敵。情急之下,營長周濤“嗖嗖嗖”地爬上十幾米高的吊臂上,徒手拽起鋼纜用力往回拉。鋼纜上尖銳的斷刺,扎進他的雙手,鮮血直流,他咬著牙一點一點地往回收,20米、10米、5米……5分鐘、3分鐘、1分鐘……故障排除。他們又一次用實際行動兌現了能打仗、打勝仗的錚錚誓言。

  部隊組建以來,這支部隊精準發射多型戰略導彈,大國長劍數十次刺破藍天刻下輝煌彈道。48次參加重大活動,每次行動都事關國際形勢、國家戰略,為中華民族爭氣揚威。

  深山礪劍

  記者一行的汽車在山路上顛簸,樹木越來越密,人煙越來越少。旅政委文青説,導彈兵常年駐守深山,練兵備戰少有操場上的摸爬滾打,而是地下岩層裏的暗中較量。

  走進坑道,就像穿梭于一座地下長城,一排排操作間構成了現代化的指揮中樞,一條條管道猶如導彈武器的神經血脈。“洲際導彈系統龐大、結構複雜,涉及10多個學科、30多個專業、3000多條核心原理,一枚導彈就是一所綜合大學,‘跑三路’是士兵進入這所‘大學’的必修課。”營長周濤説。

  “跑三路”是指默背導彈電路、氣路、液路圖及原理,跑通一張中等難度的圖紙,相當於熟記一座省會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車路線。要成為導彈號手,必須默背幾十張甚至上百張圖紙。

  瞄準號手文熙俊,崗位涉及天文、光學、電子等多個學科。為學好導彈專業,他把10多本四五百頁的專業教材連抄4遍,累計600多萬字,苦學精練最終成為一名熟悉3個專業、勝任10多個崗位的專業組長,他參與編寫的教材在部隊推廣。

  三級軍士長康平曾2次親手按下點火按鈕,打出不同型號洲際導彈的最佳精度,在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屈一指。

  仗怎麼打,劍就怎麼練。為了打贏未來戰爭,該旅在“地下長城”裏展開了一場“寂寞的長跑”。為了讓尖子人才多起來、硬起來,他們從2006年起每年組織“十大創新成果”評比,廣泛開展“問不倒”、“一口清”、“一摸準”群眾性練兵活動,推動了人才隊伍快速成長;制定人才培養三年規劃,構建“總體型人才領頭、權威型人才保底、通用型人才應急”的實戰化技術人才保障體系,一舉破解洲際導彈部隊缺少“大家、高手、權威”的現實問題。

  為實現所有發射營獨立發射能實戰,隨機抽點拉出哪一個都能打,他們突出抓導彈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運用集中研討、幫帶育才、周考月查、上裝操作等方式,每年組織兩次專業技術大會考,人人登臺、個個過關,培養了一批技術明白人和訓練領路人。

  他們常態化開展“考比拉”活動,按戰時要求編組指揮班子、配置火力單元,探索訓練綱目化、指揮資訊化、陣地實戰化、保障模組化的路子,所有作戰單元具備“接令就能打”的過硬本領。

  在不打招呼隨機拉動、不設預案臨機導調、不編腳本發射的演練中,部隊常年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高度戒備狀態,官兵作出莊嚴承諾:劍隨令出,隨即能戰,戰之必勝!

  一默如雷

  “周邊山連山、頭頂一線天”,這是陣地生活的真實寫照。冬季,十天半月難見太陽蹤影;夏季,每天也只有2個多小時能見到陽光。戰士梁顯剛清晰地記得,第一縷陽光會照在飯堂墻壁的第9塊瓷磚上,最後一縷會從窗戶下沿慢慢隱去。

  在值班機房裏,墻上懸挂的紙太陽引起了記者的興趣。一問才知道,這裡面有一個故事。一天,陣地值班的新兵小張偷偷地抹眼淚,班長看見後問他怎麼回事?小張説,“我已經半個月沒見到太陽了,心裏憋得慌。”班長半天沒説話,過了一會,找來紙和筆,比照著陣地外的營區場景,畫了一幅大山背後冉冉升起的太陽。

  從此,每天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候,部隊都會組織官兵進行升太陽儀式,把那一輪紙太陽高高地挂在洞庫的墻上,到了傍晚,再把它摘下來。一位戰士説:“太陽每天在我們心中升起。沒有陽光的生活,會流失身體的鈣,但不會減少我們精神上的鈣。”

  受命之日忘其家,臨陣之時忘其親,擊鼓之時忘其身。這句寫給軍人的千古絕唱,至今還在部隊中演繹。

  2013年底,副旅長李紅武和邵國宸同時接到轉業通知,而他們此時一個在千里之外的演兵場“仗劍出征”,一個在大山深處坑道裏“枕戈備戰”,沒有商量、沒有約定,他們同時選擇了留下,推遲40多天離隊,直到任務圓滿完成。

  四級軍士長喬金鳳,家屬來隊正巧趕上部隊演練,只匆匆見了一面便“消失”了。他對默默流淚的妻子説:“啥叫對黨絕對忠誠,就是不講價錢、不打折扣、不搞變通,關鍵時候靠得住!”

  洲際導彈發射全球關注、高度敏感。對導彈官兵來説,能夠參加一次發射,是一輩子的榮光。那年夏天,五營、六營攜帶一枚戰鬥彈,千里機動開赴西北戈壁。這是洲際導彈發射營首次獨立發射,一切都在實戰背景下進行。可是,待發長劍只有1枚,而等待發射的營卻有2個。這意味著,必須有1個營成為備份。

  戰士們在野外超負荷苦練100多天,就等著抽點那一刻。結果出來後,五營官兵歡呼雀躍,六營的官兵卻像打了“敗仗”,先是沉默無聲,緊接著一片抽泣。一班班長劉小波忍不住放聲大哭。他説:“當兵12年,等了12年,年底要是退伍了,一輩子也沒有機會發射了。”

  “這就是戰略導彈部隊,從未在烽火戰場上嶄露鋒芒,懾戰止戰的追求卻一刻都不曾放鬆。我們既要一劍沖天的壯美,也要一默如雷的等待!”政委文青説。

  戰略導彈部隊天生與大山結緣,守在岩層深處,地處資訊孤島。以往,陣通二連全連僅有一部電話,每逢節假日,四五十號人在電話機旁排起長隊。一名新畢業排長剛到那裏,為與女朋友説上幾句悄悄話,一口氣衝到山頂,把手機挂在樹枝上,試圖尋找微弱的漂移信號,最終失望而歸。

  排長吳江偉,是清華大學博士生,本可以留在首都北京工作,卻義無反顧地走進了深山連隊,潛心鑽研專業技能。不到兩個月就精通了全排7個專業,半年就熟練掌握了全連所有專業。戰士們叫他吳博士,他卻笑著説:“這裡沒有什麼碩士博士,只有守護大國長劍的衛士和戰士。”

  旅裏有個剛退休的老兵趙平普,那一年,他和妻子王松華走進山溝,組成“夫妻哨所”,負責巡查維護通往導彈陣地的通信線路,一守就是25年。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是他們唯一的交通工具;幾十公里的巡山線路,是他們全部的生活軌跡。22年前的那個冬夜,懷孕8個月的妻子在陪同丈夫巡線的路上不慎滑倒,老趙火急火燎跑下山,借來一輛三輪車,冒著大雪趕了5個小時山路,奔到了縣醫院。妻子的命保住了,孩子卻不幸夭折,松華從此也喪失了做母親的能力。夫妻倆並沒有被生活的不幸擊倒,反而把哨所當成家,年年被評為“紅旗哨所”。工作之餘,夫妻倆還幫村民建學校、修山路、照顧困難戶,老趙還被評為“全國擁政愛民模範”,榮立一等功。前年,旅裏專門為他舉行了退休儀式,以表達對一個守山老兵的敬意。領導問他還有什麼要求,他説,我想再看一眼哨所。望著哨所的方向,他哽咽了,“如果部隊需要,我願意再守30年。”

  一代代“導彈守巢人”用堅守詮釋著追夢圓夢的責任和擔當。從這裡,走出了“忠誠履行使命的模範指揮員”楊業功等33位共和國將軍,走出了10名導彈基地司令、16名導彈旅長,他們像種子一樣撒向祖國大地,成為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發展建設的鋪路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