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二連豐”時,莫忘新挑戰

  • 發佈時間:2015-07-26 00:0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高雲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業的發展又走到一個回望的當口。

  上半年,在國民經濟面臨增速放緩的持續壓力下,農業農村發展再次傳來捷報,我國夏糧生産實現全國夏糧總産量14106.6萬噸(2821.3億斤),比2014年增産447.0萬噸(89.4億斤),增長3.3%,取得了“十二連豐”的佳績。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加快推進,使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最好的歷史時期,但當前農業農村的發展依然面臨著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和挑戰,需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糧食産量高位爬坡

  夏糧“十二連豐”,來之不易。

  從産業上看,2015年夏糧增産得益於面積增加和單産提高。2015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為27692.3千公頃(41538.4萬畝),比2014年增加110.7千公頃(166.1萬畝),增長0.4%;因播種面積增加增産54.8萬噸(11.0億斤),對增産的貢獻率為12.3%。2015年全國夏糧每公頃産量達到5094.0公斤(339.6公斤/畝),每公頃比上年增加141.6公斤(9.4公斤/畝),提高2.9%;因單産提高增産392.2萬噸(78.4億斤),對增産的貢獻率為87.7%。

  從産業的外部條件看,一是國家繼續在小麥主産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在2014年秋天就制定並公佈了2015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對穩定小麥播種面積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支援力度,及時下撥2015年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各種補貼資金。三是播種面積結構調整較大。主要是夏糧主産區調減棉花和夏收油菜籽種植面積,增加了小麥等夏糧種植。

  夏糧“十二連豐”,為全年糧食豐收夯實了重要基礎。回望12年來,我國糧食生産打破了“兩豐一平一歉”的週期迴圈,糧食産量穩步增加的原因,用白話來講,就是“政策好,科技強,人努力,天幫忙”。

  糧食産量這些年連續不斷地在高位爬坡,是農業生産力水準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標誌。在高位爬坡進程中,糧食産量每取得一分增長,都十分艱難。可見,今年夏糧增長3.3%這個幅度的彌足珍貴。

  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上半年的農業農村形勢向好的另一個重要標誌,是農民收入實際增長8.3%。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名義增長9.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這個增長速度高於同期GDP增速1.3個百分點。

  令人欣喜的是,農民實際增收的幅度高於同期城鎮居民實際收入增幅1.6個百分點。此前,農民收入增幅已經連續五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縮小0.04。

  “小康不小康,還得看老鄉。”政策上國家已經明確,要加快建立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確保到2020年農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增幅繼續高於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增加農民收入,任務十分艱巨。首先,要千方百計增加收入渠道,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農民除了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獲得穩定的收入外,到城裏打工是一大塊重要收入。上半年,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002元,同比增長9.8%。但是,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值還存在巨大的差別。截至2014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一年的3.33:1縮小到2.92:1,絕對值差距還有18952元。我國經濟總體上看,農村和城市發展不均衡。就農村而言,也是各地發展不均衡。到去年末,我國農村還有7017萬貧困人口,佔農村總人口的5.1%。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必須下大力氣減少貧困人口。

  扶貧政策正在以空前的力度推進。中央財政最近下撥扶貧資金138.9億元,支援農村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財政部表示,2015年,中央財政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有關精神,預算安排扶貧資金補助地方部分460.9億元,比上年增長8%。

  農民增收,從根本上來説,還是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高産、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通過産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這才是長遠之計。

  發展方式亟待轉變

  上半年,農業農村發展形勢喜人,第一産業增加值和投資力度都讓人感受到農村形勢喜人的分量。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第一産業增加值20255億元,同比增長3.5%。從投資力度看,上半年第一産業投資6159億元,同比增長27.8%。

  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矛盾積累集聚,倒逼農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最為突出的挑戰和矛盾,就是資源約束加劇,生態環境亮起紅燈。在基層走訪時,農村幹部談到這個問題時,經常用一句口頭禪來表述:“山清水秀人不秀,鳥語花香飯不香”。

  宏觀上看,我國用佔世界10%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佔世界20%的人口。在資源約束加劇的情況下,13億中國人每年每人平均佔有880斤糧食,130斤肉,1100斤菜,60斤牛奶和40斤禽蛋。成績巨大的同時,也讓人倍感資源環境壓力。

  要讓國家糧食安全可持續,要讓農民增收可持續,要讓資源環境承載力可持續,農業發展必須主要從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上來。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要更加注重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更加注重優化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更加注重農産品品質安全,構建現代農業安全體系。更加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同時,要更加注重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既保障國內供給,又保護産業發展和農民利益。

  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山清水秀人也秀,鳥語花香飯也香”的日子就不會遙遠。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6日 02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