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在中國創業領先半步是最好的”

  • 發佈時間:2015-07-25 15:31:18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胡曉晶 實習生 朱穎斐

  日前,“VC教父”閻焱現身“第三屆外灘國際金融峰會”,觀點犀利語驚四座。他指出,創業成功實際上只是小概率事件。固然當下國家在各個層面鼓勵創業、偶像迭出,仍不能改變這一事實。當創業變成一種集體行動,創業最需要的踏實、堅持和忍讓卻變得越來越淡漠,這使得創業更容易失敗。他覺得,創業是只適合少數人的生活方式。一個好的創業者和創業企業需要有一定的特質。對個人來説,這包括了同理心、思考和執行力以及個人魅力;對於企業,則要有大的目標市場、清晰的盈利模式、核心競爭力以及制度化的管理等。

  人物簡介

  閻焱,人稱中國的“VC(風險投資)教父”。1990年,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進入世界銀行;1992年底,加盟美國當時知名的“思想庫”和“HUDSON INSTITUTE”,成為該機構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成員,研究美國對北亞和中國的外交政策;1994年底,加盟AIG亞洲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任董事總經理,主管在東北亞及大中國地區的投資業務;2004年至今,擔任軟銀賽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合夥人。2008年,被《福布斯》評為2008年“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榜”榜首人物。

  為什麼創業會成了時尚?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閻焱引用了一句狄更斯在《雙城記》裏的一句老話,開始了他的發言。“最好”是因為很少有一個國家的總理能夠在全國政策上及多重場合鼓勵年輕人創業。特別是在2007年創業板推出以後,中國的VC投資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涌現。“現在各地都有政府主導的VC投資基金。”閻焱説起他創業時的親身經歷。“我從事投資的時候,中國的VC經常被當成皮包公司。因為別人見不著你的錢,你也沒有辦公室,也沒有資産,就是背著背包,拿一個電腦,是典型的中國人説的皮包公司。”

  不過,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創業變成了一種集體行動,由此帶來的社會整體性的浮躁和冷漠取代了踏實、堅持和忍讓這些品質。而後者卻恰恰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最需要的東西。在這波創業浪潮中,英雄疊起,偶像輩出,但是偶像的坍塌往往只需要一天的時間。

  正如哈佛校長説“這是一個自拍和自拍桿的年代”,對於當下那些社會熱議的新概念和“風口論”,閻焱顯得不以為然。他這樣借用網上段子:“放高利貸的改叫P2P,乞討改叫眾籌,統計改叫大數據分析,忽悠改叫網際網路思維,做耳機的叫穿戴設備,看場子收保護費的叫平臺戰略,攪局的叫顛覆性創新,借錢給靠譜的朋友叫天使投資,給不靠譜的投資叫風險投資。”當創業成了時尚,成了運動,當人們無休止地自我迷戀,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基本上都會導致一個災難性的後果。現在的VC、創業,一窩蜂做手機,用小學的知識就可以肯定這個結果不是很好的。他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過橋的時候大家不要齊步走,因為那個時候容易發生共震,橋容易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來了,風來的時候,豬也真的飛了,有些是飛了,但是有人連褲衩都被風吹掉了,變成裸體了。

  對於“巴菲特模式”,閻焱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保險是長期資本,沒有長期資本的話,其實價值投資是很難實現的。從2002年到2012年間,巴菲特的投資回報是9.7%,這並不是一個很高的數字。過去60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每年平均20%多的增值,有一個兩層的價值增值,一個是本身的投資,二是股票在資本市場本身的增值。同時他質疑道,中國的A股市場是不是存在價值投資?“過去30年做價值投資的話,基本實踐都是在海外的。在中國做價值投資是失敗的,而炒股的都賺錢了。因為在中國資本市場,只要上市了以後,你哪怕是個傻瓜,也變成了聰明人。”但是這並不代表企業的價值就突然增長了。

  創業只是適合少數人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説創業的成功一定是小概率事件呢?閻焱強調,因為一個企業的成功需要在很多鏈條上、很長時間裏做出很多正確的決策,但是一個企業的失敗只要在一件事情上決策失誤就可能造成。

  閻焱堅持認為,創業是只適合少部分人的事情。因為從本質來説,創業是一個非常自我的過程,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創業是一種堅持,偉大更多是熬出來的。從外部的推動有助於提高創業的存活率,但是未必能夠提高創新的成功率。

  而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具備一系列的特質,也就是所謂的“企業家精神”。閻焱引用了熊彼得的話談企業家精神,“是首創精神,要有成功欲,要有冒險精神,要以苦為樂,要精明理智,要有事業心。”而大部分人或許具備其中一個或兩個特質,但只有這些全部組合起來,才是一個企業家的精神。當下,很多年輕人有夢想有激情,但是創業更多需要的是堅持、是熬、是信仰。網路上,很多人説要擁抱90後拋棄70後,因為他們太老了。閻焱並不贊同這樣的説法。“從過去的經驗數據中發現一個有趣的例子,創業成功者大部分的年齡是30歲到38歲之間,而且創業成功最高的概率是第三次創業,並不是最早的創業。如果説歷史是一面鏡子的話,大部分第一次創業的人,至少90%會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如果你能堅持到第三次,成功的概率會大幅度提高。”

  至於説到企業的成功,他説企業和人一樣,也有它成功的DNA。

  “企業成功的第一個要素是目標市場要大。要有長長的雪道,我們既要選擇賽場、賽道,也要選擇運動員,所以對運動員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商業模式的可擴充性。它的邊際成本要盡可能小,農業的可擴充性是比較差的,工業要好一些,但是網際網路會更加好。

  第三是清晰的盈利模式。很多年輕人並沒有想清楚要如何賺錢。他們以為,馬雲李彥宏很多時間都沒賺錢,小米也不賺錢,所以網際網路企業不需要考慮怎麼賺錢。但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企業為了未來的發展犧牲短期盈利的利益,還有一種是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賺錢。閻焱強調,“其實創業成功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心裏一定要清楚你是怎麼賺錢的。如果不清楚的話,你還是盡可能先想得更清楚一些再去創業。”

  最後,要有核心的競爭力,有制度化、透明化的管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制度化的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早期未必是這樣。專注,要有現金流的把握,對商機的把握,尤其是在網際網路領域。閻焱説,很多企業都成了犧牲者,成了先驅,並不是他們沒有遠見,而是遠見太早。“在中國,我們通常講不是領先一步,在中國的現實情況下領先0.5步是最好的。”

  好掌門要有“殺手氣質”

  一個創業企業必須有一個好的領袖。這句話雖然看似是正確的廢話,但是2000年的網際網路高峰期,中國大批的網際網路企業卻在這上面跌了跟頭。閻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説法。“我們在中國投了一大堆網際網路企業,投完以後從美國空降大量的CEO、CFO、CMO等等,結果大潮過去以後,回頭一看,這種企業95%以上都死了。” 在一個創業企業的早期過早強調團隊,帶來的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毋庸置疑,企業領袖首先應該是一個聰明人。閻焱是這樣定義聰明人的。首先要有較強的元認知,學習知識的能力。他解釋説,我們在學校的時候發現這樣的現象,有些同學也不怎麼學習,我們學習了好幾天,他看看書幾個小時就學會了,他的學習方法似乎比別人更高級一些,這就是元認知的能力。第二個要具有邏輯性的思維跳躍能力。我們跟聰明人講話,他通常知道我們的結果是什麼,我們講到一,他想到三,我們講到三,他想到七了。第三是好奇心。此外,他一定要有用簡單的語言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最後是對觀點和對於別人的態度。聰明的人應對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人有包容的能力,所以説真正的聰明就是善於發現別人説話中合理的部分,並且加以應用。

  對於領導力,閻焱提到了哈佛商學院耗時十年的領導力研究。他們研究的問題是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背景不同性格的領導人有什麼共同的特質。研究發現所有作為領導者的人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同理心。它類似于換位思考,但不同的是,同理心強調的是不僅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且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做出決策。此外,思考與執行力的結合,人格魅力以及影響團隊的能力也是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閻焱還特別提到了企業家對細節的關注。

  他表示,領袖身上應該具備兩種氣質:傳教士的氣質和殺手的氣質。所謂殺手的氣質,説的是殺伐決斷的果敢。“一個企業不行了,有400名僱員,如果這個企業只需要100人的時候,你要開掉300人,能下得了手嗎?80%的企業領導在這個問題上是非常難的。”至於傳教士的精神,閻焱舉了馬雲的例子。“阿裏有10年不盈利,但是馬雲發不出工資的時候,他逮著誰就給誰談‘這世界上沒有難做的生意’,而且談起來以後讓別人相信這個東西,有一種超越的傳教士精神,這個對創業者來説是非常重要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