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年,我國為何開啟“連陰雨”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7-24 03:32:14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第二看臺
今年6月入汛以來,我國多地因降雨過程多、暴雨強度大而開啟“連陰雨”模式。不僅長江中下游地區今年汛期以來的降水量創2000年以來同期新高,北京更是51天內出現32次降雨天氣過程這一氣象史上少見現象。
始於去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對於我國開啟“連陰雨”模式影響有多大?部分地區降水偏多將帶來哪些影響?“新華視點”記者對此採訪了多方專家。
多地開啟“連陰雨”模式
自今年6月1日入汛以來,北京開啟“連陰雨”模式,51天內出現了32次降雨天氣過程。7月15日至今更是出現雨水無縫銜接現象,這在北京的氣象史上也是少有的。
與北京相比,今年汛期以來南方地區更是出現連續強降雨。其中6月26日至28日的一場強降雨覆蓋太湖、長江下游和淮河三大流域,太湖流域面平均降雨量達112毫米,最大點雨量江蘇江陰456毫米,安徽金寨400毫米。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孫丞虎對記者表示,2015年汛期以來的6月1日至7月20日,江南北部、江淮一帶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兩成至一倍,其中江蘇南部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
對於明顯的降水偏多,孫丞虎表示,今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入汛至今的降水量,已經創下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長江中下游地區今年入汛至7月20日以來,累計降水量為398.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9.5%,為2000年以來最高值,甚至略高於發生特大洪水的1998年。
國家防總7月初公佈的情況顯示,今年汛期中小河流超過警戒水位的較多,洪水量級大。其中有197條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洪水,較2000年以來同期偏多57條,有33條河流發生超過保證水位洪水,4條河流發生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厄爾尼諾的影響有多大?
針對今年南方降雨明顯比起往年偏多的現狀,水資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對記者説,今年是“厄爾尼諾年”,南方發大水的可能性很大。
提到厄爾尼諾事件,人們自然會想到發生在1997年至1998年“超級厄爾尼諾”,那次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波及全球,也給我國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帶來較多降雨並引發洪水,因此,各界紛紛猜測今年上述流域出現洪水的風險是否在加大。
對此,國家氣候中心實時滾動監測表明,目前厄爾尼諾在繼續發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呈現出大範圍偏暖特徵,中心強度超過3.0℃。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周兵認為,從2014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對我國氣候産生了重要的影響。近期表現為2015年入春華南地區降水偏少、華南前汛期入汛偏晚、南方地區入汛以來頻繁出現強降水過程。
國家氣候中心多位專家預計,未來半年內,厄爾尼諾事件仍將發展,但強度應不會高於1997年至1998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近期撰文指出,不同於1997年至1998年厄爾尼諾的“高歌猛進”,目前的厄爾尼諾由於在去年春夏和今年春季均出現增溫受阻而“大傷元氣”的情況,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其強度應為強厄爾尼諾標準,即難以達到“超強”的程度。不過,丁一匯提出,對於東北地區,則還是應該對可能出現的較強降水有所準備。
南方需防洪水,北方仍“不解渴”
雖然南方多地出現強降雨、北京持續多雨仍未停止,但華北不少地區目前正在“喊渴”。天津東南部、河北東部局地目前仍存在中度氣象乾旱,離北京不算遙遠的山東半島的中西部更是遭遇重度氣象乾旱。
對此,北京水務局的專家對記者表示,雖然不少人感覺今年北京雨多,但是統計數據顯示,至今為止,今年北京的降水並不比歷史同期多,北方不少地區依然“不解渴”。
記者拿到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1日-7月20日8時,北京全市累計降水量263.4毫米,雖然與去年同期的224.8毫米相比有明顯增加,但是與常年平均同期降水量259.8毫米相比則基本持平。
“大家感覺雨多,主要是因為北京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0日至8月10日‘七下八上’的主汛期。主汛期間多雷暴雨,暫態降雨量大,便給大家造成雨多的感覺。”王浩説。
不過,從多年統計的情況發現,因為北京地區降水時空分佈極不均勻,特別是主汛期,容易發生旱澇急轉或者旱澇交替的狀況。由於今年降水密集,有人提出北京市也許已經度過枯水期。但是,王浩和北京市水務局專家認為,根據水文週期性變化和模型預測並不能得出上述結論。
專家表示,北方缺水城市要加快建設“海綿城市”,增加降水回補地下水,不能讓降水白白流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管理辦公室主任張悅説,所有的城市地面都面臨著“硬覆蓋”加劇的問題,特別是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城鎮化階段,過去90%的雨水可以有效下滲,現在只有不到30%的水能下滲補充地下水,餘下的都迅速匯集在路面,造成內澇,流入下水道。
除了對北京等地偏多降水回補地下水的期望,專家表示,今年南方降雨多,也對保證南水北調向北方幾省市調水起到積極作用。(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