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聯影醫療打破“GPS神話”

  • 發佈時間:2015-07-22 05:46:4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幾乎被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三家跨國企業的産品壟斷,這三家企業的英語首字母分別為G、P、S,他們在醫療設備行業裏的壟斷被稱為“GPS神話”。如今,這一神話已被一家名叫“聯影醫療”的中國企業打破。

  4年前,多位醫療影像行業的海外歸國人士、行業內跨國公司高級管理人才、海外知名學府的專家學者走進嘉定工業園區,創辦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他們立志打破高端醫療設備領域的國際壟斷,讓“中國智造”走向世界。4年後的今天,當18款“聯影産品”全線推出,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世界領先水準且售價大幅降低時,國際醫療設備界震驚了。

  聯影醫療聯席總裁張強告訴記者,聯影4年閉關、4年拼搏,就是要打造醫療設備行業裏的“華為”,成為世界級中國醫療設備公司。

  奇跡出現,是因為作了足夠的努力

  “他人眼中的奇跡,經歷過才知道,不過是堅持到了該出成果的時候。”這句話出自聯影醫療一位普通科研人員之口,並成為聯影名言之一,因為這句話道出了聯影科研人員的心聲。

  偉大的企業一定有偉大的夢想。但是,要實現偉大的夢想,必須不走尋常路。當聯影提出進軍高端醫療設備行業,用自主創新打破壟斷,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百姓看病貴的難題時,很多人並不看好這樣的夢。

  現實的確不容樂觀。相關數據顯示,美國每百萬人擁有PET和PET-CT的數量為5台,南韓為4.12台,而我國僅為0.12台,這意味著國內高端醫療器械市場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市場前景誘人。但這些誘人“蛋糕”卻沒能讓中國人分享。

  張強説,早期癌症、心血管疾病檢查的最高端的影像設備,以前只有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等少數企業可以生産,這些企業在全球市場處於絕對壟斷地位,在定價上具備絕對的控制權。比如,同樣一台1.5T核磁共振,在美國售價為75萬美元,在中國市場卻高達1200萬元人民幣。高額的器械採購費最終轉嫁到病患身上:在國內,一次PET-CT的最高掃描收費達1.2萬元。

  一邊是跨國企業壟斷高價,一邊則是對國産品牌的極端不信任。醫療設備技術門檻很高,目前,我國企業除了超聲聚焦等少數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準外,在高科技産品方面,與國外先進水準的差距在15年以上。放眼國內醫療器械市場,民族企業市場支配力有限,産品以仿製、改進為主,品質與國際大企業相差甚遠。高端的醫療檢測設備即便價格不菲,不少人還是堅持用。

  這樣的“怪圈”在醫療設備領域存在了多年。“我們堅決不走低質低價的老路,要改變國産醫療設備質次價低的負面形象,4年來,我們從‘負起點’出發,‘高舉高打’,創造了多項世界和國內第一。”張強在述説聯影成果時,臉上挂著欣慰的笑容。

  世界首臺96環光導PET-CT成功推出、業界首臺動態多級3.0T MR正式推出……截至今年5月14日,聯影成功推出18款自主研發的高端醫療産品,覆蓋從數字X射線、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系統(CT)到核磁共振成像系統(MR)再到PET-CT。這些産品與國際品牌相比,平均價格下降三成左右,個別産品價格降幅超過50%,在反覆試用與臨床驗證中,表現出一流的穩定性。憑藉著出色的性價比,聯影産品已經走進北京、上海多家三甲醫院,一舉打破了國際廠商幾十年的壟斷。

  “我們的産品推出後,跨國公司和其國內代理商坐不住了,堅若磐石的産品價格逐漸鬆動。”張強説,“聯影效應”轟動業界。

  創新要“兩條腿走路”

  在聯影,“跟隨”與“超越”是兩大創新口號。

  張強説,“跟隨戰略”的主體是聯影各大事業部,但這裡説的“跟隨”並不是簡單地跟在跨國公司後面,而是有足夠多的創新點。

  比如,X光機、CT、磁共振等技術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在此基礎上,無論怎樣創新,給市場的印象還是“跟著做”。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有許多創新點可以挖掘。怎麼在相對成熟的技術基礎上做得更好、更能滿足中國特色的需求?這就需要創新。就好像蘋果iPhone6和iPhone5之間的關係,新一代産品可以在原有的技術基礎上創新。

  對於“超越戰略”,聯影研究院CEO陳群則説:“‘超越戰略’的主體是聯影研究院,研究院基於市場需求,聯合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和醫療機構,關注可能會應用於未來産品的技術,如果‘跟隨戰略’創造的是新生代産品iPhone6,超越戰略就是生産出iPhone7、iPhone8。”

  “我們喜歡拿蘋果手機做比喻,一是因為這樣容易讓人理解,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想高起點,無論是內在品質,還是産品外觀,都要做到蘋果手機那樣驚艷。”聯影設計創新中心負責人俞曄珩説,全球競爭的格局中,聯影既要在高端醫療設備打上“中國智造”的烙印,還要打上“中國設計”的基因。

  “為什麼一台核磁共振機不能設計得像一部蘋果手機?”這樣的問題,以前在行業中從未被提及,但聯影卻大膽倡導跨界創新,引入消費電子領域的先進技術。工程師們為兩款醫療設備配備了超大尺寸的“智感”觸摸屏,這種觸摸屏整合了從患者登記、圖像採集、瀏覽列印與圖像確認等臨床醫療工作,讓醫生一屏在手,操作不愁。

  “為什麼病床一定要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這又是一個經典的“聯影之問”。於是,俞曄珩和她的設計團隊把“情感因素”導入聯影産品中,在一些檢查設備上,為床體配備了可調節明暗的環境燈,既可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又便於醫師在偏暗的環境中識別腳踏開關。

  正是基於這樣追求極致的創新精神,截至今年7月,聯影累計獲得專利逾千項。就拿設計環節來説,聯影已有7款産品獲得世界工業設計最高獎。

  如今,國際壟斷巨頭們在醫療設備設計領域也開始與聯影對標,進行戰略升級。“中國智造”和“中國設計”的國際影響力開始凸顯。

  聚攏人才,趕超國際標準

  聯影,“影”是指醫療影像設備,“聯”字則表明公司要聯合全世界高端醫療設備精英。

  聯影從成立之初,就是一個積聚人才的平臺。最初的創業團隊,懷揣著同一個夢想,來到上海、來到嘉定,他們中有的人放棄同行業跨國公司的高薪要職,有的放棄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的終身教授身份,“賭”上全部身家,只為中國高端醫療設備産業的崛起。

  聯影研究院CEO陳群教授已在美國待了24年。在被問及當年加入聯影是否有後顧之憂時,陳群坦言:“首先,我確實想要做點事情。我在國外擔任終身教授,事情雖然做得很‘尖’,但也很‘窄’,對社會帶來的價值有限。第二,是我對聯影創始團隊的信任。我與董事長薛敏認識十幾年了,當時也就對著幾張列印出來的PPT聊。我認為,這件事恐怕別人都做不了,但聯影創始團隊可以做。”

  同一愛國心,同一中國夢,聯影不拘一格招納全球人才。如今,聯影共有1100多名研發人員,其中110多人為海歸學者,500多人具有在國際大公司和行業知名企業工作的經歷。

  匯聚英才,就是凝聚底氣。“聯影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才和創新。雖然聯影目前在國際上還談不上有位置,但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在今後10到15年左右,聯影必將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席之地,長遠目標是做世界級的中國醫療設備公司。”張強表示,在創新戰略上,聯影已經瞄準未來5到8年的前瞻科研技術,以求在第二代産品上真正實現核心技術的全方位國際趕超;在就醫模式上,聯影已經與上海嘉定區合作建立全國第一家“區域影像中心”,依託自主研發的“影像雲”技術,連接區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區中心醫院以及瑞金醫院北院,實現遠端診療,開創“小病不出社區,大病不出郊區”的模式。

  “去年我們拿到了10億元人民幣訂單,今年的目標是20億元人民幣訂單,我們將用實際行動實現我們的健康夢。”張強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