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景觀村落——黃檀硐
- 發佈時間:2015-07-22 00:31: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黃檀硐村位於樂清市靈山景區北部,海拔600余米,始建於宋代寶慶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2007年入選為“中國首批景觀村落”,為浙江省為數不多的未受城鎮化影響的古村落之一。
黃檀硐村坐落于四週群山環抱之中,東有五龍谷瀑布和關公洞,西有西龍瀑和古城門,南北兩邊均為高聳百米的陡峭石壁,因風化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象形山石、山峰和洞府。村落內民宅依山而建,因勢而造,大多為上百年的三合院。高處俯瞰古村落,山色、石質及黑瓦、石墻、木版壁的古屋渾然一體。村內流淌著一條“T”形溪流,與古民居屋頂上的清一色的黛瓦相輝映,顯得格外古樸。
黃檀硐歷史遺存十分豐富,明、清時期的建築就有40多棟,其中清代為多,包括壇廟祠堂5座,有盧氏宗祠、五福古廟、赤黃神廟、下廟等;古橋梁6座,有硐橋、祠堂橋、步溪根橋等;石矴步6座;寨城門2座;古井6口;還有上百年的樟樹、羅漢松、紅豆杉和紅楠等參天古木……
如此眾多的古村落遺存,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和功能。村落佈局巧妙自然,古民居背山面水,與周邊的山巒、溪流、田野等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構成“小橋流水人家”之境界,充分展示了傳統山村的質樸之美。村口的古關隘、古石刻、古山道和5棵有著500年曆史的古羅漢松、抱石樹,可謂中國古村入口的經典。
黃檀硐古村落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風采依舊,實在難得。現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有“二進屋”、“東不(dǔn)大宅”和“盧文周宅”,藝術性較高的為“高屋下座屋”,規模較大的為“下垟大宅”。古民居大都有臺門、廂房、正屋組成三合院式建築,只有“二進屋”和“盧氏宗祠”為四合院式。村落內的古建築就地取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墻體採用山石疊成各式花紋或玉米狀圖案,古樸粗獷。門窗、梁柱、鬥拱、插鏡和神龕等木構件雕刻精緻,屋檐瓦當花紋各異。
黃檀硐村除了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古老的民居建築外,還蘊含著濃郁的鄉土風情和農耕特色文化。特別是靛青與藍夾纈工藝,藍夾纈所用的布料、染料、工具,都源於人工製作。藍夾纈工藝用於印製的被單,民間稱之謂“夾花被”,一條“夾花被”由12幅雕版染成方塊圖案,有“百子圖”、“百花圖”等。舊時樂清一帶凡姑娘出嫁,總要一床這樣的夾纈被子陪嫁。歷史上黃檀硐村的靛青與藍夾纈生産,一直是溫臺地區重要的生産基地,現在村間還見到煉製靛青的染缸。此外黃檀硐村還保留手工紡織、釀酒等傳統工藝,還專門創辦戲曲民俗園、農耕館、婚俗館等,幾乎失傳的手工織布機、紡紗機、糯米釀酒等技藝又得以傳承。
在“東不上屋”的民俗文物展覽廳,陳列著百多件歷史遺留下來的生活用具,造型別致,雕刻精細。有木製傢具床、櫃、椅、梳妝檯、面盂架等;有過節送禮用的提籃、雙格盒、六格盒;有日常生活用的木製面盂、飯桶、花鼓桶、帽籠、茶盤、水桶、米桶、鬥、升等和竹編的鞋栳、考籃、飯籃、酒抽等;還有農村幾乎絕跡的織布機、紡車等等。這些半世紀以前的農家生活場景又重新走進現代人們的視野,讓人回味無窮。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