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楊亞明:我的車間不一樣

  • 發佈時間:2015-07-21 05:29:42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開欄的話》:時不我待。轉眼間,在眾多期待中,浙江經濟交出了2015年半年報。

  細細梳理這份成績單,8.3%的GDP增速固然令人欣喜,浙江經濟在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民生福祉等方面的表現更加值得肯定。比如服務業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64.9%,同比提高12.1個百分點。再如,高新技術産業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9%。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經濟“半年紅”的背後,是浙江堅定不移貫徹中央經濟工作精神,積極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是浙江咬定深化改革不放鬆,千方百計實現穩增長調結構的平衡;是浙江越打越嫺熟、越打越精準的“轉型升級組合拳”。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源於人民。抽象經濟數據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張張鮮活的新老面孔,他們是企業家,是一線工人,是創富農民,是年輕創客,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煥發無限活力的一切發展力量。正是他們,讓今年以來的浙江經濟行穩致遠,從“開門紅”到“半年紅”;還是他們,將持續發力推動浙江經濟加快步入轉型升級的新天地。

  今起,本報推出《“浙”半年,新表情》,力圖通過一組鮮活典型的人物報道,為讀者勾勒出浙江經濟這半年的新氣象新亮點。

  本報記者 劉剛

  “機器換人”既提升了産業也為勞動者打開職業“新窗口”

  楊亞明:我的車間不一樣

  記者 李丹

  區委報道組 張蘋 朱立奇

  34歲的楊亞明已往是一位有十年軋機經驗的老技工了。如今,他所在的車間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在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動流水線的生産車間已初具雛形。等到車間正式運作,楊亞明將以一名指揮者的身份出現在這條生産線上。

  隨著“機器換人”在我省的推進,傳統製造企業紛紛引進機器人,建起生産全自動化的現代工廠。近日,記者走進“久立特材”生産車間,循著一位産業工人的心路變化,感知“機器換人”為浙江製造帶來的新氣象。

  被改變的車間

  早上8時,楊亞明已經來到車間上班。同樣的上班時間,他的上班內容已變得不同。作為車間大班長,他需要帶上二十幾位手下開始新機器的操作學習。

  “操作軋機最重要的是安全。使用這些新設備光靠我們以前學習的傳統技藝不行,要會電腦錄入參數,還要精神集中。”楊亞明現在每天做的,就是把自己參加培訓獲得的新知識傳授給車間的同伴。

  作為製造業大國,技術工人在我國是較為吃香的,也是傳統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十年前,剛當上父親的楊亞明開始規劃起小家庭的生活,這時的他發現,市面上熟練的軋機工很少,但收入比較可觀。這讓年輕的楊亞明動心了。

  “剛開始去了一家小的軋機廠當學徒工,什麼都不會,就一點點學,拿個小本子把老師傅説的話一句句記下來。”不久,楊亞明成了那家軋機廠的工人,月收入有1800元。

  2009年,楊亞明進入“久立特材”上班。“公司在湖州當地行業內是數一數二的,覺得到這裡肯定能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楊亞明所在的“久立特材”,主要做的是不銹鋼無縫管生産中最重要的冷軋這一道工序,涉及的領域包括核電、化工、石油煉化等。

  “軋機是讓鋼管成形、變形的工序,是確定尺寸和長度的關鍵步驟。”楊亞明説,每一支鋼管都要經過軋機工人的敲敲打打才能算過了第一道關卡。

  慢慢的,“久立特材”的冷軋車間開始有了變化:軋機設備變得越來越龐大、手動操作越來越少、精準度越來越高。面對“機器員工”的入駐,車間裏的楊亞明們開啟了職業生涯的轉型升級。

  從惶恐到自信

  前不久的一次培訓,楊亞明突然意識到,他的工作有可能要被機器取而代之。

  “幾年前公司就開始引進新設備了,那時候只是覺得技術活總歸不好取代,我們把手上技術練紮實了就好。”在楊亞明的人生規劃中,他的手藝是個越老越值錢的營生。“你看以前的工廠車間裏,到處可以看到五十多歲還在流水線上兢兢業業工作的工人,他們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一門手藝,甚至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學徒制是傳統製造業的基礎。一個人從十幾歲開始學手藝,然後幾十年如一日在同一件工藝中精益求精。這種匠心,正是楊亞明這樣的技術工人一生的追求。而機器人的出現,打亂了他們的陣腳。

  機器的改變在哪?“看這組設備,鋼管從這裡經過之後可以自動完成軋機環節,並且避免傳統手工操作帶來的誤差。”“久立特材”無縫管事業部副總經理李軍指著一套剛入駐車間的軋機設備説,機器人正給車間生産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

  當新事物的出現威脅到生存環境之時,人們才真切地感受到惶恐。楊亞明變得有點不自信了:“其實機器的改進對我們的工作是有好處的,但當機器變得比我們更加聰明的時候,軋製過程都不需要軋機工搭把手的時候,我才發現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了。”

  有意思的是,楊亞明的這種狀態並沒有持續很久。楊亞明參加完幾次“久立特材”組織的新技能培訓後,他發現機器給車間帶來的不僅是高效,還有自己身上的全新技藝。很快,他變得鬥志昂揚:“我覺得這是一次挑戰,新的東西來了,我們就要學會改變自己去適應它。”

  這是給傳統製造業的信號,機器人正在攪動社會發展的軌跡。生産線上,機器人學會了枯燥繁複的組裝工作;生活中,機器人化身古靈精怪的服務員、陪伴者。無論是企業還是工人,都需要“換種活法”了。

  操縱機器的人

  等“久立特材”新車間開始運作,楊亞明就會變成一名指揮者。

  “這個車間運作以後,我們的軋製、脫脂、拋光、水壓等整個製造過程都可以在這裡實現自動控制。”在“久立特材”新規劃的車間裏,李軍興致勃勃地介紹起車間裏規劃的全自動生産線和這裡即將發生的每一處改變。

  新項目的名稱很長:年産5000噸大型裝備用耐腐蝕換熱管束技術開發及産業化項目。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年産量達5000噸的巨大車間,佔地25000平方米。

  “需要多少人?”“120人!”李軍告訴記者,整條生産線不僅比原來節省三分之一左右的用地,工人的數量更是少了近兩百人。

  李軍介紹,初步估算下來,這個新車間建成後,工人的每人平均産值可以提高3倍。人們一邊在感慨機器帶來高效益的魅力,另一邊卻在憂慮:兩百人從哪減?像楊亞明這樣的傳統技術工人會不會被現代化的工廠淘汰?

  “工人的工作內容發生變化,主要是監控設備和産品品質。工人還都是自己的員工,最近我們一直在培訓他們這方面的技能。”李軍談到楊亞明未來的工作場景:輸入孔徑、長度等各類參數,實時監控各個機器人的工作狀態。

  其實早在2013年11月,“久立特材”就投産了“年産2萬噸LNG等輸送用大口徑管道及組件”項目,成為國內第一條用於生産中大口徑焊接不銹鋼管的自動生産設備。在這條生産線上,工人寥寥,每個人忙碌得井然有序。”“機器換人”給“久立特材”帶來的甜頭,不止于工業製造自動化、智慧化水準提升和産品品質提高,更是人的一次蛻變。

  “機器生産的是高品質的産品,但我們一線工人可以成為機器的操控者。”楊亞明始終堅信在工業生産中人的中心角色不變。這個觀點和工業4.0的發起人之一、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工業與組織研究所董事倫特斯的想法不謀而合,倫特斯認為人機交互以及機器之間的對話將會越來越普遍,人將從操作者轉變為規劃者和決策者,人類要開始和機器賽跑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