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直視希臘危機背後的“硬傷”

  • 發佈時間:2015-07-18 00:30:43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希臘債務危機在救助協議達成後暫時落幕,持續了大半個月的緊張氣氛終於得以紓緩。見證過戲劇化的情節發展之後,這一危機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更值得剖析。

  至今,希臘債務危機已歷時5年,救助協議屢立屢改。每一次危機壓頂和警報解除,其實都在反覆提醒:歐洲一體化建設中存在結構性錯配;透支未來的高福利政策不可持續;建立核心競爭力才能獲得真正的繁榮。

  希臘債務危機難解和糾結,其原因不僅在於這個國家,也和歐洲一體化的先天缺陷密切相關。歐元區這個人類歷史中具有重大意義的經濟貨幣聯盟,整合的是發展水準存在差異的歐洲各國。財政政策各國自主,貨幣政策收歸歐洲央行的制度設計,帶來的是經濟調控政策的嚴重錯配,為債務危機埋下了“暗線”。

  如果在德國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歐洲央行傾向於採用穩健或緊縮的貨幣政策,但此時希臘若經濟不振,則需要放鬆貨幣卻不能如願。這樣,只能借助赤字性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一旦增長的強勁程度不夠,就會導致債務高企,風險集聚。

  歐洲普遍的高福利趨同性,讓部分家底不足的成員國不得不“寅吃卯糧”,財政負擔日益沉重。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認為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為CC,幾乎處於墊底水準,展望也是負面。大公國際研究院技術總監杜明艷認為,希臘債務危機的本質是償付能力不足,隨著債務負擔不斷累積,現有福利體系難以為繼。

  在對高福利的反思上,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分析説,歐盟經濟産出佔全球25%,公共福利支出在全球的佔比卻達到50%。這種局面是難以長期維持的。要麼減少福利,要麼經濟騰飛,否則危機終難避免。

  本次危機之所以暫時落幕,也離不開希臘的多項改革承諾,包括削減養老金、推進私有化、完善稅制改革等在內的藥方,都指嚮導致希臘經濟入不敷出的頑疾。

  對於一些經濟較快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來説,希臘危機提供了有益鏡鑒。高福利政策雖然格外誘人,但公共財政資源畢竟有限,如何既能用於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又要兼顧民眾福祉的提升;如何平衡經濟發展中的效率與公平,避免債務危機,恰恰是對各國政策智慧和執行的考驗。

  從更宏觀的全球經濟格局層面看,整個歐洲經濟總體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進入下行週期,各國都在整頓財政,努力增收節支,進行結構調整。這其中,具有核心競爭力,國民更加務實勤勉的國家,比如具有製造業優勢的德國、具有金融和高端産業優勢的英國等都率先走出危機。

  而希臘長期缺乏具有競爭力的工業,以旅遊業為代表的服務業又存在人員成本偏高的問題。再加上經濟結構調整緩慢,政策乏力導致産業無法躍升。這些都令希臘經濟難有起色,只能長期依靠外部融資度日。

  當然,經歷風雨錘鍊也並不完全是壞事。5年來,歐盟在應對危機過程中砥礪前行。從危機爆發之初歐盟的手足無措,到推出臨時救助機制——歐洲金融穩定工具,再到建立永久性援助基金——歐洲穩定機制,之後又邁出財政一體化的重要一步——財政契約,每一次教訓都讓歐元區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還應該看到,雖然希臘過去幾年吃了不少苦,但這個國家的每人平均GDP依然有2萬多美元,仍屬發達國家行列。多年無法自醫的病痛,如果能在外部監督下逐一落實,那麼悲劇就不會是希臘的宿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