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填上“被貸款”的農村法治窟窿

  • 發佈時間:2015-07-18 00:30:42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山西大同天鎮縣不少農民發現,自己莫名其妙背上大筆貸款,且逾期未還,好像中了縣裏信用社的“圈套”。而當地信用社、銀行、政府居然都諱莫如深,至今沒給出負責任的答覆。匪夷所思的案情背後,定有不為人知的貓膩。

  説白了,無非是背地裏借用農民個人名義貸款。而手續辦起來也簡單,只要搞定了信用社的審批,隨便湊幾張身份證的複印件,很容易騙到放款。回頭轉身一逃,剩下的信貸窟窿也沒人管,反正受害的是農民。這些人大多不曉得“信用”之用,更沒有深究之力,乾脆忍氣吞聲。不管案情如何曲折,相關監管部門肯定是難辭其咎,當地莫名免去信用社主任便是“黑洞”之一。

  不為人知的“黑洞”,近年來屢見不鮮。“黑洞”下邊,隱藏的是農村地區的法治窟窿。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山高皇帝遠”,人治、人情往往重於法治、法理,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不懂法、也不擅長用法,遇到類似的狀況沒處兒説理。國家出臺的惠農政策,包括信貸、補貼,甚至對寒門子弟的高校招生優惠,都很容易被基層權勢階層“近水樓臺”,霸佔為一己私利,危害甚大。

  究其原因,一則,資訊嚴重不對稱,導致不少農民權利意識不足。很多不法之徒,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把“商機”無限放大,比如利用低保辦理時獲取的相關資料,迅疾複製並生成信貸資料,加蓋公章便可瞞天過海,賺得“盆滿缽滿”。二則,小官大貪、無孔不入。人情社會的一大危害,就在於基層治理中有些權力的勾搭連環、官官相護。單就本案來説,信貸審批、貸款發放、銀行監管,任何一個環節哪怕有一個人較較真,都不至於到今天這個局面。待到東窗事發,不禁令人疑竇叢生、拍案驚奇。

  法治窟窿怎麼填補?這需要相關部門迅速行動起來,該立案的立案,該徹查的徹查,以儆效尤。更進一步,農村地區應當成為普法的優先區域。銀行、信貸的資訊儘快公開、普及,加強信用教育、投資者教育,讓農民能與市民一樣敏感於自身的權利,時時警醒不法侵權的恣意妄為。

  (摘自7月14日《京華時報》,作者井橋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