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專家學者把脈海外醫療
- 發佈時間:2015-07-17 00:31:52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內中高收入群體將目光紛紛投向國外,海外就醫成為熱潮。國外醫療機構的環境、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及藥物成為人們出國看病最大的吸引力。對此現象,國內醫療領域的專家如何看待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在7月11日的“2015·中國國際醫療發展高峰論壇”上,來自301醫院、中國醫師協會、北京天壇醫院和人民日報等國內外頂級醫院和醫療研究機構及媒體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針對海外醫療以及“國際醫學第二建議”等話題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圓桌論壇。
圓桌論壇嘉賓:
心血管專家、解放軍301醫院急診科主任杜捷夫
腫瘤專家、北京醫師協會副會長、中國胸外科肺癌協作聯盟主席支修益
北京天壇普華醫院副院長張巨武
北京邁德瑞醫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于長江
媒體人、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編輯部主任楊緒軍
海外醫療成為趨勢
楊緒軍:媒體近些年做了不少關於海外醫療的報道,縱覽下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大的轉變。
例如我們2001年做過一個海外醫療的報道,講述一個北京患者去國外醫院治療腸癌的過程,在醫院候診大廳,患者很悠閒地喝著咖啡,不像看病。2002年的一個報道是講15歲重慶的小女孩去國外治療,當時我們同事和小女孩及主治醫生合影,畫面非常溫馨,大家都是笑容滿面,沒有悲傷的感覺,因為小女孩給我們記者傳達的是很積極的現狀。患者可以和志願者溝通聊天或者去教堂參加一些活動,整個治療過程非常愉快,最終這個小女孩戰勝了癌症。
2013年,我們自己的記者去了國外七家頂尖的醫院,通過一些縱向比較後發現,患者從追求很好的醫院環境,到獲得一個很好的就診體系,到現在直接去獲取最新的藥品和技術資訊,整個治療過程的選擇更加理性。
支修益:在國外,就診分為不同等級,第一次看病到社區,定完疾病再去各個科室,我們現在很多患者都是直接去醫院,這種就診方式是不對的。患者不管什麼樣的體徵都需要有分級,初級醫療服務中心確定好以後再根據病情進行具體的分級診療。
隨著目前醫療國際化不斷加速,患者和醫生對於新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手段越來越清楚,如果患者有需求,海外就醫的方式就是不可阻斷的。具體來説,如果病人有條件且有需求,中國大陸的醫生能夠和美國相關癌症中心牽頭合作,患者的病例、治療過程等整體資料都可以接軌,能夠讓中國的癌症患者走向海外就醫、會診,這確實是很好的平臺。另外,隨著遠端醫療的開展,雙方專家進行會診之後再確定,患者也不一定要盲目地直接去國外,這是很好的開頭。
另一方面,我國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是臨床經驗、技術還是藥品,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我們中醫和西醫結合的手段也可以有海外華人這個市場,這種平臺存在需求。具體來説,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要符合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國際準則,對管理部門、醫院和醫生來説,也都能得到更多的交流合作機會。
于長江:國際化醫療服務行業之所以存在,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資訊不對稱,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國外醫院的藥物和治療方案,這個行業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站在這個角度説,就需要建立專業的服務平臺。邁德瑞有兩個使命:第一,能夠幫助我們的患者、客戶找到最適合最有效的治療方案,幫他解決問題;第二,關於國際化醫療,目前很多人都認為成本很高,極少人可以享受。作為從業者,我們需要考慮,在幫助對接資源過程中降低患者醫療的費用。
作為一個新的行業,國際化醫療服務還有很多不規範、不標準的地方,很多患者的海外醫療都在跟風,缺少理性選擇,問題在哪?很多的仲介機構存在過度渲染的行為,其實國外不同醫院有不同的治療特色和亮點,未必排名第一的醫院就能解決患者所有問題。而我們的責任,就是要把資訊客觀地帶給患者,幫助客戶做出理性分析。做到高端醫療資源大眾化,原來只有少數人在國內享受的服務,今後我們要讓更多人在國內能夠去享受這樣的服務。作為這個行業的引領者,邁德瑞有責任並且能夠把行業做得更規範、標準,引領市場。
國內外醫療各有韆鞦
張巨武:針對神經內科類疾病,在技術方面,國內外差別不大,而在有些觀念上,我國就比較落後。比如在神經內科方面,對於腦缺血患者,我們的急性治療往往跟不上。去年北京天壇普華醫院和日本醫院簽訂了一個協議,他們可以在腦血管發病四小時內進行急性治療,相信這在國內一些大醫院都做不到。另外,在技術方面,中國醫生往往技巧性非常強,但創新能力還是總體偏低。在美國,很多的科研都要求創意,沒有創意企業活不下去,而在中國很多很專業的教授只是很好的“匠”。國際醫學的第二建議和國際醫學的發展,對中國高端專家來説是很好的助益。
杜捷夫:國際醫療是一個發展趨勢,但有一個問題:即使採取分級診治,美國醫生的誤診率依舊達到10%至30%。醫學要依靠技術科學經驗,不可能像機器一樣,即使診療再分級,再達到國際醫學接軌,也不可能達到100%的精準。因為所有事故不可能完滿。
現在很多人認為,在中國看不好的病到美國去就能看好,美國確實有很多優勢,包括醫療技術和思維等方面都值得國內學習。但中國也有自己的優勢,最大的優勢就是中醫,這是國外沒有辦法替代的,西方醫學恰恰缺這條腿,通過中醫,可以把國外的一些患者引到中國來。
其實,中國的醫學和醫生,不僅僅是“匠”,中國人也並不是不懂不會。不管是整體的醫療還是西醫,並不是單純地越來越精細化。人體是一個千變萬化的有機整體,疾病的治療需要多學科、多方面的綜合知識。
本人有幾十年的急診科從業經歷,個人感覺,現在中國的醫療不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好,確實存在各方面的原因,不是醫療系統自己所能解決的。而在國際醫療第二建議方面,確實有一部分人是需要高端醫療,既然有這方面的需求,就會有這個市場的發展。
支修益:以肺癌為例,和美國相比,我國醫生的手術做得更多,手術做得可能還更好。針對肺癌,還有我們自己研發的新藥,在治療方面,相關放療技術中國都有,這點也沒什麼區別。在相關的規範方面,我們也不差。以前肺癌篩查率為3%,現在上升為14%,如果發現更多的早期癌症,通過現實手段,我們的死亡率肯定能降下來。而在新藥研發和診療手段方面,我們也不算落後。
就像中國經濟影響全世界一樣,我國醫療行業的每一項舉措都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很大的關注。我們需要更規範更先進的理念,用普通方式傳遞給社會,醫生都要做一些科普宣傳,將科學理念傳遞給社會。
遠端醫療行業前景廣闊
張巨武:有人談到説,到2020年遠端醫療可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其實不用等到2020年,如今有一家美國遠端醫療公司就已經上市了,這家公司2013年營業額為1900億,到2014年達到4355億,今年他們服務了三十萬人群。遠端醫療行業未來有巨大潛力,國家也在提未來的醫療計劃,中國GDP到140萬億時醫療支出仍然會佔6%,即使個人支付比例在30%左右,這也很了不得,我非常看好這個市場。
楊緒軍:關於海外就醫的價值。海外就醫收益最大的是患者,他們有更好的治療方案可以選擇,在醫療從業者方面,他們有更好的業務交流,並且對健康服務業,也能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專業的醫療服務公司有更多的事做,健康服務業機構都會有更好的發展。
于長江:關於開展國際醫學第二建議,我想談四點:
第一,如果沒有很好的網路,就沒辦法幫助客戶解決他們的健康問題或就醫問題。在海外資源平臺,我們選擇了幾個層級佈局以滿足客戶不同層次的要求和個性化需求:即與醫院建立合作關係,能夠保證將客戶對接到醫院;與醫師協會和醫生建立合作關係;與國外專業醫療服務公司對接,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個性化需求;與海外的一些專業公司合作,能夠幫助客戶在國外治療過程中享受折扣,達到更低的醫療成本。
第二,服務內容定制和價格問題。因為每一個客戶所面臨的問題不完全一樣的,我們可以幫助客戶做定制化服務來解決問題,而且想方設法幫助他們降低成本,才有機會把我們的目標客戶降低一個層次。
第三,市場渠道要進行很好的佈局和宣傳。目前我們有線上渠道,也有手機APP,線下和相關公司展開深度合作,例如和保險公司合作,幫助客戶開展海外就醫的綠色頻道,和體檢公司合作,幫助體檢中出現問題的客戶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和醫療機構合作,針對個別案例,共同為患者選擇好治療方案。
最後,我們做的一些事情,最終就是希望客戶在享受服務過程中,感覺便捷、方便、舒心,這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記者李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