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伊核協議戰場已轉至華盛頓 強硬派不會造成實質影響

  • 發佈時間:2015-07-16 09:52: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歷史性的伊核協議達成後,處於最後一年半任期的奧巴馬為自己添了又一筆外交遺産。然而,協議剛一達成,美國國會就傳來一片封殺之聲,支援和反對協議的團體立刻展開遊説戰。有媒體感嘆説,“伊核協議戰場已轉至華盛頓”。雖然伊朗國內也有來自強硬派的反對聲音,但分析認為,在伊朗高層對核協議達成高度共識的情況下,強硬派不會對協議造成實質影響。

  14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美國公共電視臺(PBS)等電視網都在滾動播放伊朗核協議達成的消息以及奧巴馬的講話畫面,德黑蘭民眾高舉國旗上街慶祝制裁撤銷的畫面也傳回美國國內。PBS説,協議達成立刻在國會山引起爭議,共和黨議員卡特接受採訪時一臉陰沉。他説,這有可能是美國歷史上達成的最糟糕的協議,他會盡全力在國會將其“封殺”。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博納則批評説:“總統放棄了他制定的目標……協議不但不能阻止中東地區的核武擴散,還將引發核武競賽。”

  路透社稱,根據美國《伊朗核協議審查法案》,議員在接到核協議和相關文件後,有60天時間審議協議,並決定如何回應。奧巴馬可以否決相關決議,之後國會可以推翻總統的否決。推翻總統的否決在參眾兩院均需要2/3的多數票。

  “伊核協議戰場已轉至華盛頓”,英國《衛報》稱,為防止通過艱難努力實現的成果被推翻,奧巴馬政府已經開始努力在國會兜售伊核協議。根據週二達成的協議,伊朗將銷毀大部分核設施,而聯合國、美國和歐盟則需要解除制裁。國會中的共和黨人和一些民主黨鷹派人士認為,無論如何,伊朗國土上都不能出現任何核項目。

  法新社稱,白宮此前已在悄悄向國會、記者、外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就伊核談判做了大量鋪墊。但週二協議達成的消息一齣,還是在華盛頓引發一場激烈的“遊説戰”。幾個遊説團甚至拿出數百萬美元的預算支援遊説活動。為讓心存懷疑的議員、盟友和美國民眾放心,奧巴馬定於華盛頓時間15日13時舉行記者會,解釋伊核協議的好處。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認為,儘管國會有能力推翻協議,但要在兩個月內達到足以否決議案的多數票十分困難。

  法新社稱,奧巴馬還在第一時間與英國、德國、法國、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的領導人通話,闡述支援該協議的理由。該協議在海灣地區和以色列引起憤怒和驚愕。沙特14日表示,在達成歷史性的核協議之後,希望伊朗干預地區局勢的行為就此結束。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則嚴厲批評伊核協議是“歷史性錯誤”,並警告以色列將考慮對伊朗核設施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美國《華盛頓郵報》稱,以色列最大反對黨工黨領袖赫爾佐克宣佈,他將帶著一個“補償計劃”赴美遊説,以保證以色列在地區內的軍事優勢。

  在伊朗,伊核協議也須經過伊朗議會和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審議。伊朗半官方的邁赫爾通訊社報道稱,針對某些質疑核協議的聲音,伊朗議會議長拉裏賈尼15日敦促議員本著職業精神認真閱讀協議文本中的技術細節,而不要聽信某些政治言論。有報道認為,拉裏賈尼的講話基調非常積極,相當於為核協議背書。

  15日,伊朗主要報紙基本都將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讚賞核談判代表團的消息放在頭版。伊朗改革派大報《東方報》以“不戰而勝”為標題,稱讚外長扎裏夫率領的代表團取得歷史性外交勝利。伊朗《信念報》則讚嘆“世界已經改變”。不過,伊朗強硬派大報《宇宙報》謹慎地提醒,研究完150多頁的協議及附注尚需時間,但初步來看,這份協議未遵守此前議會劃定的紅線。伊朗流亡海外的反對派團體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網站15日稱,週二宣佈伊核協議達成後,伊朗增加了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住宅附近的安保措施。此外,德黑蘭其他敏感區域也增加了安全部隊和反恐警察巡邏。

  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伊朗的制裁體系龐大、非常複雜,但對伊朗影響最大也最致命的是美國對伊朗實行的金融制裁以及石油禁運。2011年,美國公佈的《2012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中的條款規定,如果某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通過伊朗央行從伊朗購買石油,美國就切斷該國所有金融機構與美國銀行體系的聯繫,讓伊朗金融業務和對外貿易遭受重創。伊朗石油部長15日表示,制裁解除半年後,石油出口將增加100萬桶,協議執行後伊朗石油出口將增至250萬桶。他同時表示,從當天開始伊朗將採取必要措施增加原油産量。

  【環球時報駐美國、伊朗特約記者楊文清 遠征 王曉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