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古詩“畫”桂林

  • 發佈時間:2015-07-16 09:30:53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黎軍元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獨秀峰南麓讀書岩上的摩崖石刻,是讚譽桂林山水鬼斧神工景致的千古絕唱。古詩中的桂林,神秘、美麗,世界獨有的喀斯特地貌,讓桂林更像畫一樣展現在古詩中。

  唐代許渾《送杜秀才》詩曰:“桂州南去誰與同,處處山連水自通。兩岸曉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風。瘴雨欲來楓樹黑,火雲初起荔枝紅。……”朝霞輝映,綠草千里,斜陽光照,船帆半挂……好一幅帆船夏日江遊的水彩國畫。誰不與共?

  明代俞安期《漓江舟行》,寫出了躺臥小舟漂流漓江的奇妙境界:“桂楫輕舟下粵關,誰言嶺外客行艱?高眠翻愛漓江路,枕底濤聲枕上山。”枕底流水潺潺,枕上峰巒漸去,令人神往,比“輕舟已過萬重山”還來得愜意。

  桂林山多、岩洞多,山、水、洞三者緊緊相連,山連水,水穿洞,洞連洞。歷代許多詩文生動地描繪了這些景觀的特色。如宋代陳藻《咏桂林》詩曰:“桂林多洞府,疑是館群仙。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

  象鼻山、水月洞緊靠江邊,漓水流貫其間,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漓江,景致極佳。宋代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致。

  陽朔的水清澈透明,綠水悠悠,兩岸峰叢林立,如情似夢。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形容其為“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在桂林待過一年,其受朝中“牛(僧孺)李(德裕)黨爭”的牽連,被排斥出朝廷,隨好友桂管觀察使鄭亞來到桂州,任掌書記閒職,心情抑鬱。其在《桂林》詩曰:“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鰍,殊鄉竟何禱,蕭鼓不成休。”將桂林城在暴雨之前的情景形象的展現在我們眼前。一個“壓”字和一個“浮”字,相互映襯,一方面形象地展現了桂林城與漓江在風雨之時令人神馳的動態美,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作者的心情。

  北宋詩人黃庭堅流放宜州,路過桂林,也為秀麗的桂林山水所吸引,忘卻了自己的不幸,寫出了《到桂州》:“桂嶺環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蹶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詩中所提到的李成、郭熙皆為著名畫家。

  在描寫煙雨漓江時,清代張聯桂所作的詩《望桂林陽朔沿江諸山放歌》,描繪了漓江雨後的動人景象,詩中曰:“須臾雨過雲亦散,依舊萬朵青芙蓉。”

  李商隱《思歸》中的“嶺雲春沮洳,江月夜晴明”,《訪秋》中的“煙帶龍潭白,霞分鳥道紅”,這幾句真切地描述了桂林春景和秋色的特徵,桂林春季的潮濕和秋色的多彩,都在數語間一覽無余,且令人回味。“桂林路中作”首句“地暖無秋色,江晴有暮暉”,描述的是桂林早秋的景色。李商隱是河南人,他見到的桂林秋色與他的家鄉明顯不同,雖然已經到了秋天,桂林卻看不見落葉和樹木凋零,“無秋色”其實是指桂林的秋天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特色而已。“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在桂林時間雖短,感悟且頗深,這方山水使他産生了“幽草幸遇晚晴,越鳥喜歸乾巢”的思想意識,進而心情變得豁達和開朗。

  總之,古詩中的桂林,在畫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