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40歲以上中年人佔7成選項目多因“聽親友説能掙錢”

  • 發佈時間:2015-07-16 07:29:51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給瀘縣方洞鎮37位返鄉創業者畫像——

  編者按此前本報推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園“遇冷”調查》,聚焦了農民工在創業園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

  創業園,畢竟承載力有限。更多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夢,仍將在園區以外的家鄉土地上,生根、發芽。為此,本報分上、下篇推出《一個人口大鎮的農民工返鄉創業調查》,將目光對準一個典型的勞動力輸出鎮——瀘州市瀘縣方洞鎮,對準那裏遍佈12個村和兩個社區的37位農民工創業者。從“人”和“事”兩個維度,去感知在園區外創業的農民工的悲喜,敬請垂注。

  □本報記者 熊筱偉

  趙若言 陳岩

  站在記者面前的,是一位戴著草帽、黝黑敦實的中年人。黃永洪,籍貫方洞鎮新聯村,1970年生。2010年,黃永洪夫婦倆創辦了一個葡萄園,佔地27畝。

  黃永洪是瀘縣方洞鎮返鄉創業的37位農民工之一。他們在經歷“農村—城市—農村”的人生軌跡後,註定有著摻雜城鄉印記、與其他人全然不同的面孔。

  中年烙印

  73%的人在40至60歲間

  7月10日,52歲的艾光義推了輛摩托車,在場鎮集市邊攬客。當天太陽烤人,他仍穿著長袖白襯衣,胸前浸出一圈汗漬——身邊同行早已短袖、汗衫。“記者啊?你曉不曉得啥子好項目嘛?”去年底,沿海建築業不景氣,這位被裁撤下來的前建築工人索性這樣想:“回家吃飯還便宜一點”。

  和艾光義一樣,小鎮創業者最初回鄉的理由,多不是創業。

  三界村的劉道國前年回鄉,因為倆兒子在廣東只能讀私立高中,給不起一年2.4萬元的學費;薛灣村的張欄2012年回鄉,因為哥哥突發心臟病去世,家裏沒了主心骨;在新疆搞室內裝修的石牌坊村陳自彬,則是年紀大了,爬樓腿腳不方便……理由各異,卻都與年紀相關。小鎮現有37位返鄉創業農民工,40歲以上、60歲以下佔73%。

  記者輾轉聯繫到在外務工、有意願回鄉創業的4位方洞鎮人,年紀均在40歲以上。按年齡倒推,這群中年人正是上世紀80年代末,小鎮首批外出的農民工。數十載後,面對家庭、就業壓力,又不約而同回來了。

  今年40歲的張世容,2011年為照顧丈夫、父母回鄉,回來第一年建新居,第二年就在新居門外挂起“吉達手袋廠”的招牌。“在東莞幹了19年,就會做手袋;手頭又有20萬元現金,不創業又幹啥子?”

  創業算盤

  28人有確定的擴張計劃

  “現有700畝花椒園,年內擴到1000畝,最終目標是1400畝。”這是鐘富順的擴張計劃。説話間,他給記者泡了碗花茶。從8年前到雲南當建築小工開始,他就一直喝這種12元一斤的茶葉。“2012年回鄉時,我工資一年也不到3萬元。”去年,他借錢創辦瀘縣增灣花椒專合社,光除草劑就用掉7萬元。

  37位創業農民工中,28位有明確的近期擴張計劃。“只有上規模,政府才會考慮給補貼,買農藥肥料也才會便宜。”鐘富順拿茶蓋撥開茶葉,“更何況,鎮上有那麼多好地沒人種。”

  野心勃勃的計劃背後,是創業者的精打細算。離鐘富順家不遠,散佈著鎮裏5個煤場、1個礦石廠。這些始於上世紀50年代、鎮裏傳統的招工大戶,如今殘破不堪,僅剩1個煤場勉力維持。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胡紹華説,它們的倒閉讓青壯年遠走,卻也留下了1.05萬畝可低價流轉的良田,和約2萬在家無事、幹一天活薪資僅60元的婦女和老人。

  小鎮的創業農民工們,仍保持著中年人特有的謹慎。鐘富順回鄉後,花一整年時間,跑遍周邊西瓜、甘蔗、梨子等幾乎“土裏能長出來的”各種項目,才敲定花椒;鄰近的新聯村民黃永洪,2010年正式創業時只種了1畝葡萄,待收穫200斤並全部賣出去後,才在流轉26畝土地的協議書上簽字。“如果第一年沒收成,我或許就不種了——一輩子就存了這麼15萬元,經不起折騰。”

  項目選擇

  聽親友意見找熟人幫忙

  2009年,李高明從重慶回村要種花椒,就把自家水田的水全放了。時年70歲的老父親得知,趕到田裏跳著腳地罵“敗家子”。“他腦殼頭只有種糧吃飯的老觀念,根本不曉得啥子是經濟作物。”李高明堅持,老爺子那套已經吃不開了。

  回鄉創業者,迅速改變著小鎮傳統的産業思維。這種轉變之快,甚至超過鎮裏計劃。三界村的謝燕華家,2013年就購置了全套的犁田機、插秧機、打田機——即便鎮裏尚未修建所需的機耕道。農忙時,謝燕華就雇3、4個人抬幾百米,把機械從土路抬到田裏。

  但與此同時,創業者們仍依賴傳統的人際網路——家族、朋友,來對生意做出判斷。記者採訪有意願回鄉創業的4位老鄉,他們選項目,沒有一位是到現場考察,都委託親戚、政府熟人打聽。37位創業者中,18人選的項目是因為“聽親友説能掙錢”。

  屈灣村人蘭榮貴,2012年跟著遠親養魚,卻因魚價下跌而虧錢,但這並沒有影響他今年又學妹妹養烏骨雞。“找項目幹嘛不找親戚推薦,難道自己開車在街上找?”

  依賴親友聯繫,加速了産業集聚,也加速了同質化競爭。屈灣村袁流前家手袋廠斜對面,隔條街,就是哥哥袁流海的手袋廠。説起哥哥的廠,袁流前只是説,今年訂單不如去年好拿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