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劉尚希:當前經濟風險呈收斂狀態

  • 發佈時間:2015-07-15 20:3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濟指標只是觀察經濟形勢的一個入口,僅僅看經濟指標的走勢,如國內生産總值、生産價格指數、消費物價指數、採購經理人指數、工業增加值、投資、消費、進出口等等,並不能真正看清楚經濟風險的變化趨勢--是擴散還是收斂。經濟是一個複雜系統,其功能強弱及其風險取決於其結構狀態--脆性的還是韌性的。近幾年經濟下行表現在一系列經濟指標上,從“三駕馬車”的分析框架來看,是投資、消費和出口下降所致。其實,這也只是一個結果和表像,更深層的決定因素是經濟結構多年積累的脆性所致。因此,當前我們面臨的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實質是經濟結構脆性擴大而導致的結構性收縮。

  那麼,當前經濟結構的脆性和韌性在如何變化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只有經濟結構的脆性降低,韌性增強,經濟才會真正向好,經濟風險才會收斂。而脆性降低,韌性增強,必須經歷一個“分化”的過程,反映在統計指標上,就是有的下降,有的在上升;有的行業下降、有的行業在上升;有的地區下降,有的地區在上升,如此等等。這種減與增的變化可能會對總量帶來下行壓力,但在趨勢上則是向好的。就此而言,“分化”不是一件壞事,而是好事,儘管這個過程會有陣痛。經濟增長的分化、稅收增長的分化,都反映出結構調整過程中去脆性、增韌性的邊際變化。多年積累起來的不合理結構的脆性不可能一下子去掉,同樣,合理結構表現出的韌性也不可能一個早晨出現。而當前正處於這樣一個過程之中,面對“分化”的經濟形勢難免會有點眼花繚亂,就像看轉動的木馬,輿論看法分歧加大,市場、政府抉擇的難度也增加了。

  從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增長來看,達到7%是一個相當好的結果,是市場努力與政府調控、改革共同造就的。從季度來分析,第一、第二季度都達到7%,而且環比增長了1.7%,這説明經濟在個量的分化中實現了總量上的基本穩定。個量的分化是有下、有上的,也就是説,經濟中既有下行壓力,也有上升推力,能達到總量上的基本穩定,就意味著經濟中的上行推力可以抵衝下行壓力,總量企穩是一個基本態勢,表明經濟風險在收斂。

  經濟的“分化”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對結構調整是必不可少的。行業增長的分化很明顯,傳統産業由於過剩産能增長受挫,新興産業增長加快。從二、三産業的比重變化和增長可看出這一點。今年上半年二産業增加值12.96萬億元,增長6.1%;三産業增加值14.69萬億元,增長8.4%,從增速、比重看,三産業都超過了二産業。這種分化,有利於經濟脆性下降、韌性增強。二産業的增長長期來主要靠外需産生的産業關聯效應拉動,受國際經濟形勢牽制,外部危機往往轉為內部經濟下行,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産生的影響,都是基於二産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而且二産業附加值總體偏低,從而擴大了經濟的脆性,很容易受外部擾動。三産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屬於知識密集型,附加值提高,更多地靠內需推動,如消費、軟性投資,不容易受外部擾動,韌性更強,穩定性更好。這種增長的分化對降低整個經濟結構的脆性和增強其韌性具有重要作用。

  再從分配來看,上半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931元,增長9%,快於經濟增長,也快於財政收入增長;而且,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於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這表明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分配關係轉向居民傾斜,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縮小,整體看宏觀分配結構在優化。這是需求結構、城鄉結構改善的表現。收入增長的這種分化無疑地是一件好事。不過應注意的是,勞動生産率是分配調整的基礎,脫離這一點來談向居民傾斜就有風險。

  綜合上述分析,當前經濟的韌性在一點一點增強,整體經濟風險呈現收斂狀態。但這並非不可逆,在經濟整體脆性相當大的情況下,經濟韌性的增強從根本上講要靠改革來支撐,調控性的政策應限于流動性風險的化解,不可擴大化,更不可過份依賴。(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財政部財科所所長 劉尚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