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颱風頻頻起 防禦當升級

  • 發佈時間:2015-07-15 09:31:38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特約記者 程喆

  進入7月,3場颱風“蓮花”“燦鴻”“浪卡”陸續形成。其中,第10號颱風“蓮花”已在廣東省陸豐市甲東鎮沿海登陸,第9號颱風“燦鴻”也已經在浙江、福建沿海“現身”。對於入汛以來降水不斷的南方地區來説,每一場颱風來襲,都在考驗當地部門防禦颱風的準備工作是否到位。

  根據《中國氣象報》,在我國,颱風的登陸地點大多集中在南海、華南、華東沿海。

  一般來説,西北太平洋颱風(如近期出現的“燦鴻”)生成的位置通常在我國大陸“千里之外”,從其生成到登陸的時間較長(有的達5天~10天),更容易成長為強颱風,甚至超強颱風。

  相反,南海颱風(如近期出現的“蓮花”)距離陸地較近,發展的空間受到制約,強度不易增強,特別是當颱風橫穿我國台灣島的時候,受到台灣多山地形的影響,其強度可能減弱。這些因素使得南海颱風的強度多數弱于西北太平洋颱風。

  由於南海颱風強度較弱,生命體徵不強,並且在海上游走的時間較短,海上資料也較為短缺,所以與西北太平洋颱風相比,南海颱風更難定位和預報,這給南海沿海城市預防颱風行動帶來一些困難。

  《中國氣象報》稱,在“蓮花”“燦鴻”登陸前後,氣象臺可以每半小時對颱風進行一次定位。在2013年“蘇力”颱風後,當遇到強度較強、強度變化較複雜、路徑預報難度較大的颱風時,中央氣象臺都會酌情啟動“颱風半小時定位”。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高拴柱説,每半小時對颱風定位一次,除了有利於預報員更精準判斷颱風路徑和強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為一線防颱風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對於我國沿海人民來説,颱風的出現並不罕見。但是假如颱風前後鬧起來,出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現象,防禦工作困難程度就會加大。

  群颱風同時存在的時間很短,有的大約只維持幾個小時。但是,像最近“燦鴻”“蓮花”“浪卡”這樣共存時間較長、超過幾天的,還是比較罕見的。颱風“成群結隊”現象的出現,將導致預報難度加大,並對沿海民眾防災減災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此次“蓮花”和“燦鴻”的夾擊下,雙颱風將呈“南北包抄”之勢先後登陸東南沿海。鋻於雙颱風預計將給福建沿海帶來狂風巨浪天氣,福建尤其需要做好“雙颱風”的防禦工作。

  應該説,作為經常遭遇颱風、暴雨侵襲的地方,南方沿海城市已經積累了日益成熟的應對經驗。比如在廣東深圳、福建等地出臺的防禦規定中,在黃橙紅颱風信號、紅色暴雨信號等高級別預警信號發佈時,中小學、幼兒園、託兒所可自行安排停課。這樣可以減少通知層層傳達的環節,使人們在迎戰颱風等自然災害時贏得了更多的主動權。

  一位多次跟蹤報道颱風的記者發現,在颱風距離我國很遠時,沿海居民會非常關注,但是等到颱風靠近他們時,他們反而不太在意氣象臺的預警,因為他們覺得,經驗可以幫助自己躲過災難。但這是最危險的。因此,從浙江、福建、廣東等當地媒體都可以看到,政府在積極疏散沿岸居住的居民。

  據這位記者介紹,實際上颱風來襲時,最好的方法不是政府強制,而是居民積極參與,了解颱風的特性和採取防範措施,讓公眾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比如每年刮颱風,都會有人“看浪”“追風”。浙江媒體刊發的一組市民“追風”的照片,讓人目瞪口呆:有的市民相邀開車來到海邊等待,有的市民攜帶妻兒靠近海邊期盼,有的市民站到安全防線邊緣,有的市民爬到海邊的堤壩之上。

  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有時還會釀成悲劇,這説明,安全教育需要提高到一個新的標準上。對於地方政府而言,不僅要做到全力防範颱風,更要引導公眾如何正確看待安全隱患,如何最大限度地規避安全風險。

  在網路普及的情況下,公眾更應當重視這些資訊,隨時掌握最新情況。而政府也應當更為有效地運用預警資訊,從而形成從政府到公眾防禦颱風的合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