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編織觀測網“把脈”南海氣象

  • 發佈時間:2015-07-13 06:00:1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南海區域已逐步建立多種觀測設備、手段相結合的氣象觀測網路,初步具備對我國南海區域關鍵天氣氣候要素的觀測和服務保障能力——

  夏季是颱風多發的季節,在我國南海區域,這個季節同樣風雲變幻。

  “過去66年的氣象數據表明,影響南海區域的颱風共有659個,平均每年約有10個颱風影響南海。南海區域作為颱風、暴雨、強風、大霧等災害性天氣高發區,漁業、交通安全和海上石油勘探等活動經常受到不利天氣的影響。”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説。

  這一狀況如今已經得到很大改觀。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目前,我國南海區域已逐步建立多種觀測設備、手段相結合的氣象觀測網路,初步具備對我國南海區域關鍵天氣氣候要素的觀測和服務保障能力。

  這意味著,今後,在南海區域作業的船舶等可以收到氣象部門更加精細化的海洋氣象預報業務,氣象部門會及時向6000多艘船舶發佈預報預警資訊。據悉,已建成的2個海洋氣象廣播電臺,每天將播報預報預警資訊10余次,遇有颱風等災害性天氣會增加廣播時次,可為整個南海區域漁業生産及海上作業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實際上,南海一直是氣象觀測預報服務的重點區域。”丁一匯説,“南海區域災害性天氣頻發,源於或通過南海的天氣系統常常給沿海地區帶來災害性天氣。登陸南海沿岸的颱風佔全國登陸颱風的80%以上,其中36%的颱風源於南海區域。這裡是南海季風爆發的關鍵區,南海季風的爆發標誌著我國和東亞雨季的來臨。”

  世界氣象組織對南海區域的天氣氣候非常關注,在這裡建立了全球氣象資料交換站。在這片廣闊的區域,我國一方面要為該區域的防災減災、資源開發等保駕護航,另一方面,還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的為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XI-印度洋責任區(包括南海區域)提供海洋氣象情報的國際義務。

  面對南海特殊的氣候條件,我國如何更好地承擔起責任義務?加強南海地區的觀測能力建設,無疑能更好地獲取南海區域觀測資料,掌握更加完整的氣象資訊,大大提高這一區域及其影響區域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準確度。

  “建設氣象觀測設施是提升南海區域氣象預測預報能力的基礎。在南海開展氣象觀測設施和通信設施建設,是加強與完善我國海洋氣象監測、預警、預報、預測和科學研究的第一步,是做好海洋公共氣象服務的第一步,更是提升該區域防災減災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第一步。”丁一匯説。

  據了解,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就逐步在南海區域建立了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探測、天氣雷達探測等多種觀測業務,其中西沙永興島、南沙永暑礁氣象站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象數據交換任務。

  首次由中國科學家發起和主持的大氣與海洋綜合觀測試驗“南海季風試驗”從1994年開始籌備。當時,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以及我國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科學家都參加了試驗和研究。“試驗歷時5年,在南海及周邊區域開展了大型的地面、探空等加密觀測以及海洋浮標、科學考察船等特殊觀測項目,獲得大量南海季風爆發及演變、中尺度對流系統及海洋的觀測資料,為南海季風及東亞季風研究提供了數據。這些資料在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丁一匯説。

  近年來,我國根據防災減災和氣象保障服務需要,在西沙和南沙部分島嶼建成了數十套自動氣象站、雷電監測站,更新改造了原建站點氣象設施。近期,還籌備在南海區域進行飛機下投探空和海洋氣象浮標等觀測試驗,用以支援世界氣象組織在颱風領域的科學研究。

  儘管我國南海區域氣象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了防災減災能力,但是隨著南海海上生産活動和交通運輸的不斷發展,海洋氣象服務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加,南海海洋氣象設施仍顯不足,大片海區氣象觀測幾乎是空白。

  “提升南海氣象觀測能力刻不容緩!”丁一匯説,“南海海基氣象觀測應以填補重點區域監測空白為主,岸基氣象觀測應以優化、補充現有的觀測能力為主,中遠海空基觀測能力也應相應提升,強化海洋氣象綜合應用能力。”

  中國氣象局表示,將繼續開展在南海區域的氣象觀測設施建設工作,通過構建岸基、海基、空基、天基一體化的南海海洋氣象觀測和保障體系,全面提升海洋氣象保障能力,為航行、搜救提供更好的服務,並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更好地履行國際義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