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青海用改革護衛“中華水塔”

  • 發佈時間:2015-07-15 00:29:44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補制度、將公益林納入財政生態補償範圍、取消三江源地區GDP考核……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逐步確立了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導向,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重要突破口和形成特色的重點領域,用改革護衛“中華水塔”,以制度“籬笆”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青海被譽為“中華水塔”,是黃河、長江、瀾滄江“三江之源”,所轄青海湖、祁連山濕地、森林和草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和生態功能區,生態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自然原因及人類活動影響,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整體出現退化,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地區亦出現了生態危機。

  為恢復和保護青海高原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十一五”以來的10年間,國家先後啟動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和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二期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

  青海省發改委副主任、三江源辦主任李曉南介紹,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期保護工程實施後的9年中,成效彰顯,三江源草地面積凈增加123.70平方公里,水體與濕地面積凈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態系統面積凈減少492.61平方公里。

  最新衛星遙感監測資料顯示,青海湖面積已經恢復到4389.31平方公里,達到了15年來同期的最大值。

  “這些年,青海在生態保護和建設領域,改革探索的力度沒有滯後,依託重點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以國家政策、科技、人才、市場等多種形式作為支撐,青海一直在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李曉南説。

  從2006年起,青海省取消了對三江源地區的GDP考核,不再提工業化口號,將考核主要集中在生態建設和移民安置方面;2014年,總投資160.6億元的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暨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啟動,青海省委、省政府密集出臺生態領域改革制度和措施,著眼于解決生態保護與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將青海生態保護納入了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的軌道。

  根據2014年3月正式實施的《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青海省國土面積的近九成被列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其中,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等被劃入限制開發區域,約佔全省面積的58%,而禁止開發區域約佔32%。

  同年6月出臺的《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以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為重要平臺,先行先試,青海力爭用5年多時間,在生態文明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建立比較系統完備、可供複製推廣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青海省國家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限制和禁止類産業目錄》《青海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市縣限制和禁止發展産業清單》等先後出臺。

  近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又出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省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生態文明先行區和迴圈經濟發展先行區。

  “依據系列生態建設和保護制度,青海啟動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並且開始著手建立省域生態紅線評價數據庫。”青海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圍繞主體功能區建設,青海目前已確立了自然資源産權制度、生態補償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國家公園制度和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等“六項制度”。為了調動了群眾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青海目前已經落實針對牧區群眾的生態保護補償政策11項。(記者陳凱駱曉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