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土地收入饑渴症緣何難解

  • 發佈時間:2015-07-14 00:29:3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譚浩俊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媒體報道,財政部近日公佈了“2014年全國財政決算”,透露2014年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的決算數為40385.86億元。雖然再創新高,但決算數僅為預算數的117.6%,對比2013年決算數為預算數的152.6%,相關增幅已經回落。

  在房地産市場持續低迷,土地財政被公認已經枯竭的情況下,土地出讓金仍然創下新高,確實是一件需要認真關注和思考的事。據專家推算,過去十多年裏,各級政府從土地上獲得的收入已經超過40萬億元。但是,公共服務和公共産品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塊短板,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道障礙。

  具體到土地出讓金上,過去的十多年中,高達40多萬億元的收入從土地走進了各級政府的腰包,為什麼反而出現政府負債急劇上升的現象呢?這些資金到底都投向了哪,投資效益又如何?

  顯然,從地方政府的債務情況來看,化解債務的效果並不明顯。一方面,由於地方債務絕大多數都是依靠銀行等形成的,財務成本非常高。縱然地方政府把土地出讓收入全部用於償還政府債務,對債務總額的影響也是非常有限的。20多萬億元的政府債務,僅利息開支就要2萬億元左右,加上沒有列入政府債務範疇的融資平臺債務,4萬億元根本不夠支付利息。那麼,土地出讓收入也就基本是為銀行、信託等服務的。

  另一方面,由於地方政府缺乏發展經濟的理念和思路,仍然想通過土地財政搞城市建設,因此土地出讓收入不可能都拿來償還政府債務。去年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能夠實現土地出讓收入4萬多億元,説到底,還是大搞城市建設和房地産開發的結果。即便多數城市已經面臨嚴重的供需矛盾,商品房庫存十分嚴重,但只要有空間,就不會丟下房地産,不會丟下土地財政。地方債務也就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了。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現狀,為了避免發生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中央被迫採取債務置換的方式,給地方以喘息機會。只是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地方很難因為中央的救急而轉變發展理念,而不再以負債的方式進行城市建設。反而又萌生出大搞土地財政的熱情,繼續在城市建設和房地産開發上做文章。現在,很多地方想方設法通過所謂的PPP模式,重拾土地財政,以此來拉動增長、拉動政績。只是社會資本不會再像過去那樣衝動,因此,儘管地方推出了數萬億元的PPP項目,得到社會資本響應的卻寥寥無幾,有的地方甚至沒有社會資本過問。

  如何激活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的投資熱情,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其中,土地出讓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活性炭”。絕大多數項目只有在有土地出讓收入做承諾和保證的情況下,社會資本才願意介入,PPP模式也才有可能見效。所以,如何把土地出讓收入的使用辦法、使用目標、使用渠道等向社會公佈,以此來打消社會資本的擔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PPP模式的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