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年中經濟大考:度過轉型陣痛期 全國最早步入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7-13 19:59: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果要給上海上半年的經濟成績寫“評語”,那麼第一個字應當是“穩”。

  “可能大家會説過去的評價也是穩啊,今年有什麼區別?”拿著長達近七千字的《2015年上半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介紹》,上海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如是説,“但今年的穩不一樣,它是經過許多努力取得的穩,這個穩來得不容易!”

  在上半年的經濟成績單中,這一份“努力”可以在數據中得到佐證:一季度全市生産總值增長6.6%,慢于全國0.4個百分點,但二季度以來部分經濟指標逐步改善,預計上半年全市生産總值增速將達到7%左右,增幅比一季度明顯回升。

  毫無疑問,上海的經濟數據在二季度有了明顯的回暖。“但上海的努力並不是在今年二季度才開始。事實上,為了今天取得的進步,上海已經佈局了6、7年,在今年二季度我們開始看到了多年來佈局的成果。”在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石良平教授看來,上海已然度過了轉型最痛苦的時期,經濟正在企穩回升。“可以説,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新常態的地區,她的轉型陣痛比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來得更早。”

  風雨過去後的天空總是格外美麗。

  石良平信心滿滿:既然最先經歷轉型陣痛的上海看到了轉型之後的美麗天空,整個中國經濟也將走出今日的陰霾,最終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産業結構優勢漸現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將發佈中國經濟半年考的成績單,而根據當前眾多經濟學家的預測,二季度中國的經濟增速或許將低於一季度的7%。但與全國相比,上海二季度經濟卻呈現出全然不同的走勢,反彈幅度相當明顯。而這一趨勢顯然應當歸功於第三産業,即服務業取得的成果。

  在上海,第三産業已然毫無疑問成為支柱:上半年,上海第三産業增加值預計同比(比上年同期)增長10%以上,佔全市總值比重達到67%以上,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90%。

  這其中,金融業,資訊服務、商務服務、生産性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均保持較快發展,預計上半年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生産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5%以上。

  石良平認為,正是服務業的優勢讓上海的經濟數據呈現出與全國數據不同的走勢。“我們都知道,中國是製造業的大國,但現階段,壓力最大的恰恰是製造業。當前,製造業所承受的壓力要大大高於服務業,産能過剩、企業融資成本高等等,這些都讓中國製造業面臨著較大的困境。”

  石良平稱,相比製造業,服務業的貸款情況顯然要好一些。更重要的是,服務業有著吸收就業和引導製造業的功能。

  “服務業對於消費的拉動不容小覷,而擴大消費、擴大內需,正是未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石良平分析,相比全國大多數地區,上海在服務業上的佈局顯然更大、更早,也正是因此,上海的經濟增長因服務業而得到了保障和新的突破。

  財稅收入方面的統計數據同樣證明了上海經濟發展的活力。在全國財稅收入增速明顯回落的同時,上海財稅收入卻保持著較快的增長: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增長13.1%,明顯高於全國平均增幅;全市稅收收入預計增長23%,全市稅收增幅高於全國16.6個百分點,佔全國稅收比重達到10%。

  “可以説,這是上海在結構上的優勢。今天,這種結構優勢已經凸現。”石良平説。製造業新興産業崛起

  與此同時,上海在製造業,尤其是擁有較高技術含量的製造業方面取得的成績也並不差。

  1-5月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6%,高於全國增幅6.8個百分點。而其中,製造業新興産業的增速更是明顯高於全市工業平均增幅。

  在上海,已然涌現出了一批高新技術的標桿性企業,不僅在全國首屈一指,甚至在整個世界的高新技術版圖中為中國製造贏得了一席之地。

  在不久之前舉辦的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上,來自上海的聯影醫療又一次在硝煙瀰漫的新品發佈戰場上打了漂亮的一仗,而它的競爭對手,則是長期以來壟斷著世界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的外資三巨頭“GPS”(即GE、飛利浦、西門子)。

  聯影醫療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僅是在世界高端醫療器械領域中為“中國製造”揚名立萬,更大的意義在於它打破了外資三巨頭壟斷高端醫療企業市場的格局,直接大幅降低了高端醫療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價格,為中國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在整個高端製造業領域,中國企業要佔據一席之地依然任重道遠。可喜的是,包括上海企業在內的許許多多中國企業正在為攻克這一堡壘而努力著,讓“中國製造”這四個字代表的不再只是鉛筆、襪子,而是有更多高品質、高科技含量的産品。

  在上海的製造業新興産業中,1-5月積體電路製造業産值增長9.1%,飛機製造業産值增長9.7%,機器人製造相關企業産值增長10.4%……數據折射出一點——上海正在加大對於製造業新興産業的佈局。

  “雖然服務業為上海的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但上海依然不能降低對製造業的重視程度。其中,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産業應當是主要的發展方向。”石良平認為,當前上海製造業在經濟結構中所佔到的比重依然較低,尚不足25%,而未來,隨著上海科創中心的進一步建設,上海吸納新興製造業的能力還將繼續增強。改革紅利護航

  在上海的上半年經濟“成績單”中,金融業的表現相當出彩:預計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長30%左右。然而,上半年大牛市為上海經濟增長帶來的加分卻也不免令人擔心:好成績會不會只是因為順應了“牛脾氣”?

  這種擔憂恐怕是多慮了。在二季度經濟增長取得明顯進步的同時,更令人欣慰的是,這份成績單有著絕對的紮實之處,那就是穩增長的目的——就業:

  上半年,上海新增就業崗位34.2萬個,完成全年目標的68.4%;6月底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2.3萬人,同比減少1.5萬人;截至6月中旬,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率為62.4%,同比持平。

  與此同時,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價漲幅也保持在溫和的上漲空間:上半年上海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4%左右,漲幅同比回落0.2個百分點。

  “不能否認,上半年大牛市的背景讓金融業為上海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貢獻。但並不用擔心經濟的增長是過分依賴了金融,因為在上半年的經濟成績中我們可以看到,自貿區和科創中心已經給上海帶來了實質性的利好。”石良平分析。

  在國際貿易領域,上海的進出口數據都明顯好于全國。全國1-5月進口額下降17.3%,而上半年上海進口額預計同比下降1.6%,降幅明顯小于全國,佔全國進口比重從去年同期13%提高到15%左右。上海的服務貿易發展也進一步加快,一季度上海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長15.1%,增幅同比提高3.6個百分點,高於全國4.5個百分點,佔全國比重達30%左右。

  而在吸引外資方面,上半年全市合同外資341.4億美元,同比增長1.3倍。總部經濟能級提升,上半年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4家,其中亞太區總部8家。對外投資成倍增長,上半年達239億美元,增長3.2倍,其中對發達經濟體投資額、並購增資投資額、民營企業投資項目佔比均超過七成。

  石良平認為,對外貿易與吸引外資數據的改善理當歸功於自貿區建設,經過一年多來的探索實踐,上海自貿區的先發優勢和示範效應已經得到體現。

  與此同時,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的“號角”也已開始吸引著創業者和風投聚集上海:1-5月全市新設企業數增長12.1%,新增註冊資本增長73.2%。民間投資增長加快,1-5月增長12.9%,快於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4個百分點。

  “可以預見上海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將在三、四季度繼續呈現。”石良平認為,上海整體經濟的回暖得益於産業結構調整所取得的成果,不管有沒有牛市,轉型和改革的紅利都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為上海的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固定資産投資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上半年經濟成績單中,固定資産投資也實現了在高基數基礎上的平穩增長。上海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透露,這也是2010年世博會之後,上海在固定資産投資領域取得的最好成績。

  統計數據顯示,世博會後,上海固定資産投資進入平穩增長期,年均增速保持在3-5%左右。今年以來,在全國投資增速持續回落的情況下,上海投資增速卻出現了明顯回升。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增長8.4%,增幅同比提高4.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高5.2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從年初大幅下降轉為上半年增長15.6%。

  石良平認為,上海固定資産投資數據的企穩回升,同樣得益於上海在城市規劃領域的全新佈局。

  今年以來,上海重大項目建設的進度加快,軌道交通、越江通道、新型城鎮化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進,世博、迪士尼、虹橋商務區等現代服務業項目加快建設,上半年全市重大項目完成投資519.5億元,佔全年計劃48.5%,完成進度同比提高10.4個百分點。

  同時,上海及時制定2015-2017年“十二五”、“十三五”銜接期重大項目安排計劃,完善本市支援郊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加大市級財力對郊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支援力度。

  “除此之外,上海正越來越重視與周邊城市之間的聯動,完善城際交通網路的建設。”石良平表示,這不僅將為上海在固定資産投資領域創造新的增長點,也能促進與周邊城市的資源互補和優勢疊加,帶動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全國最早步入新常態

  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取得的進步固然值得欣慰,但此時此刻,尚未出爐的中國上半年經濟成績單依然令人關注,穩增長的壓力仍是當下整個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挑戰。

  “我們應當對中國經濟有信心!”石良平説,他相信從上海當前取得的進步中可以預見,只要努力度過最困難的時期,全國的經濟都會企穩回升。

  在石良平看來,上海應當是全國最早步入新常態的地區,上海最困難的時期其實是在2008至2009年。

  “當下,中國經濟普遍面臨的産能過剩問題其實早在7年之前已經給上海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石良平回憶,在2008年至2009年間,上海有大批企業被迫關停並轉,“部分區縣甚至遭遇了企業大規模縮水。”

  石良平坦言,上海當時所遭遇的困境很大程度是因為上海並沒有享受到四萬億所帶來的紅利。“這其中既有被動原因也有主動原因,被動原因是因為四萬億所主要扶植的産業大多不分佈在上海,主動原因則是上海已經開始意識到結構調整對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禍兮福之所倚。上海開始了大刀闊斧的産業結構調整,下定決心走創新轉型道路。

  今年以來,上海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步伐再度加快。一方面,上海重點抓“新和增”,主動對接國家“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聚焦大飛機高端裝備、高端醫療器械、新型顯示等重點領域,佈局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專項,開展國家積體電路産業集聚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産業重大應用、物聯網重大應用等示範試點;大力扶持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四新”企業發展,建立“産業聯盟、産業基地、産業基金、産業人才”四位一體推進機制,完善問題發現、協調、回應機制,調研梳理出“四新”經濟發展面臨的36項問題,並逐一協調解決。

  另一方面,上海重點抓“減和壓”,進一步鎖定企業項目、鎖定調整地塊、鎖定調整時間、鎖定區縣責任,重點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風險企業,壓減低技術勞動密集型、低效用地型等一般製造業企業,産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全年安排産業結構調整項目1000項,比上年目標增加了1倍;上半年啟動實施577項,其中區域調整139項,單項調整438項,主要分佈在金屬加工、傳統機械、傢具和木材加工等行業。

  “可以説,上海在今年二季度看到了經濟的企穩回升,正是得益於多年來的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的成果。”石良平認為,上海的轉型陣痛比全國來得更早,但最終,上海平穩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經歷了轉型陣痛之後,全國的經濟也能夠度過最困難的時期。”(澎湃新聞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