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交大學者發現:陸上絲路應為“玉帛之路”

  • 發佈時間:2015-07-13 15:2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上海7月13日訊(記者吳凱 王劍鋒)自1877 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絲綢之路”的命名以來,“絲綢之路”就被認為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的代名詞,也一直被尊崇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淵源。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葉舒憲教授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田野調查和考古發現,“絲綢之路”中國段的前身為“玉石之路”。這一研究成果,不僅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絲綢之路”的認知,而且對華夏文明國家的由來提出新的認識。

  針對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絲綢之路”的命名,葉舒憲認為,就其命名之初的解説看,他指的是從西元前 114 年到西元 127 年,中國河套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其中,西域泛指古玉門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歷史上下跨越兩千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按線路劃分,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

  傳統觀點認為,“絲綢之路”的命名是著眼於以文字記載的張騫通西域事件為起點。這一觀點忽略了夏、商、周以來中原國家對西域重要戰略資源的依附關係及玉石貿易通道。葉舒憲認為,西方人自古就艷羨來自中國的絲綢,而中原人則自古就喜歡産自新疆的和田美玉。在阿拉伯人和西方人眼中,這條連接著歐亞大陸兩端的東西方大通道,當然就是“絲綢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西去之路被稱為“玉路”才更為準確。

  葉舒憲表示,由於外來文化視角和本土文化視角的差異,在“絲綢之路”日漸興旺和流行的同時,“玉石之路”卻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其實,遠在絲綢貿易興起之前,另一種對於華夏文明更加重要的物品交換已在這條大通道的中國境內不斷輸送,這種物品便是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之久的玉石。所以,“絲綢之路”確切的説應該是“玉石之路”(古漢語習慣稱為“玉帛之路”),或延展為“玉石-絲綢之路”。

  葉舒憲教授認為,從全球範圍看求,比絲綢更早期的跨地區國際貿易對像是玉石(地中海文明主要關注綠松石和青金石),包括由玉石開發所衍生而來的金屬礦石。四千年之久的“玉石之路”後來發展演變為有著兩千年曆史的“絲綢之路”。

  葉舒憲表示,大量的考古材料説明華夏先民正是憑靠精細琢磨的玉器、玉禮器來實現通神、通天的神話夢想,建構出一套完整的玉的宗教和禮儀傳統。他認為,不論是絲綢貿易之路,還是茶馬古道、香料之路等,都是在文明史“小傳統”中出現的。而新石器時代末期以來的文化、貿易通道更具備文明發生的動力意義。“對於華夏文明而言,文明發生背後的一個重要動力是玉石神話信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