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長海轉型向深藍

  • 發佈時間:2015-07-13 06:00:1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我國遼東半島東側的黃海北部海域,大連長海縣的195個海島宛如綠珠鑲于藍緞,“繡”出了美麗的長山群島。長海縣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海島縣,海域面積是陸域面積的近百倍,海洋漁業收入佔財政收入的90%以上。如今,長海的海洋經濟領域正在不斷拓寬。

  日前,《經濟日報》記者隨國家海洋局組織的“海疆萬里行”採訪團,探訪這個海島縣的發展奧秘。

  拓寬海洋經濟領域

  長海縣是全國最大的海珍品增養殖基地,水産品銷往歐美、澳洲、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從最初單一的海洋捕撈産業,到現在的海水增養殖業、海洋捕撈業、水産品加工業和海島旅遊業,長海縣海洋經濟路子越走越寬。

  “長海縣現在瞄準旅遊業和海洋牧場兩個發展方向。”長海縣副縣長張俊之告訴記者,“發展旅遊,長海很有潛質。長海的生態環境沒有被破壞,很多都保留著原生態,而且冬暖夏涼。我們要把旅遊業打造成為長海新的支柱産業,支撐區域經濟發展。”長海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阮克濱説,2009年,長山群島作為海洋生態經濟區被納入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2010年4月,大連市委、市政府批准設立大連長山群島旅遊避暑度假區(長山群島海洋生態經濟區)。

  發展旅遊業,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目前,長海縣建成了連接大長山島和小長山島的長山大橋,環島路大長山島段全線貫通,連通7個島跨海引水工程建成通水,村級以上島嶼全部聯通大陸電網。同時,長海縣的海島生態修復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小長山島小水口整治修復項目現場,記者看到多位工人正在修築欄杆。阮克濱説,這個項目主要為治理小長山島東部的一處島體滑坡,面積2000多平方米,修復了3條透水地坪人行棧道、架設了親海棧道。

  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長海縣發展海洋經濟的另一個方向就是建設海洋牧場,要開發利用現有海洋資源和一切支撐條件,把海洋資源優勢變為生態、環境和經濟優勢。”張俊之説。

  發展現代化的海洋牧場,離不開科技支撐。小長山海洋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每天緊緊盯住海洋,長期定點連續觀測記錄海洋環境要素,為海洋牧場建設提供基礎的科技數據支撐。

  小長山海洋環境監測站設在長海縣小長山鄉回龍村,四面環海,遠離大陸,條件艱苦。上世紀50年代末建站初期,當地人每4天才能等來客運船,遇到大風大霧,幾個月都出不了島。小長山海洋環境監測站的書記李長波和站長王選忠都在站裏工作了25年以上。

  “現在站裏逐漸實現了半自動觀測,但設備不斷升級,我們的工作量也在不斷增加,對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王選忠説。

  近年來,小長山海洋環境監測站的任務不斷增加,不單要做海洋觀測,還要監測海水水質的化學需氧量、海洋沉積物的有機碳、浮游植物和動物等。王選忠告訴記者,他們近期還將開展鹽度、溶解氧、懸浮物、石油類等項目的實驗室分析。

  小長山海洋環境監測站裏只有8個工作人員,每人肩頭的任務都不輕。不過,近年來一批有活力的年輕人加入到監測站。“他們都是我們從海洋領域高校精挑細選來的,學習成績好,而且樸實能幹。”提到這些年輕人,大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陳燕珍一臉驕傲。

  正在面臨“成長煩惱”

  儘管成績不俗,長海縣海洋經濟也正在面臨著“成長的煩惱”。

  “長海縣發展旅遊産業和海洋牧場存在不少挑戰。”張俊之坦言。最令他著急的一點是海洋産業的科技支撐力量仍然比較薄弱,科技投入相對較少。

  “蝦夷扇貝引進長海縣30多年了,現在已經是長海縣規模最大的漁業品種。但是長海的海參、鮑魚、海膽等其他品種由於技術條件、資金缺乏等限制,養殖規模還遠遠沒有達到蝦夷扇貝的程度。長海需要走出一個品種獨大的局面,提升海洋養殖業的綜合水準。”張俊之説。然而,發展海水養殖的成本較高,僅靠漁民或漁業企業難以支撐,而且目前漁業企業與科研院所進行的聯合攻關還比較薄弱。

  在發展旅遊業上,長海縣依然受到基礎條件的限制。張俊之説,過去島上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保證日常生活用水,要發展旅遊業必須從陸地引水,引水成本很高。“如果我們從杏樹屯引水,經廣鹿島引到大長山,再到其他小島,投資將超過8億元。這些大型投資僅靠長海自己的力量是難以承擔的,現在我們也嘗試將大企業包島開發作為一個方向。”張俊之説。

  讓小長山海洋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頭疼的是,他們在海上安裝的監測浮標有時會被漁民破壞。這些浮標動輒上百萬,每一點損失都會成為監測站的沉重負擔。“其實這些浮標都是為了保障漁民的切身利益,但他們不理解,這讓我們很無奈。”王選忠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