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藍色世界 追夢海洋人生
- 發佈時間:2015-01-22 01:30:3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35年來,王軍成一直在與這條“蛟龍”博弈。
有時候,大海像是一個恬靜的嬰兒,一旦發怒,它瞬間變成了肆虐的蛟龍,狂嘯暴吟著企圖吞噬一切。千百年來,人們渴求了解這條“蛟龍”、認知這條“蛟龍”、征服這條“蛟龍”,開發出與這條蛟龍了解溝通的工具,為人類的海上交通、海洋生態、海礦開發、海上軍事活動提供服務,但它喜怒無常的脾氣侵蝕了一波又一波冒險者的勇氣。
征服“蛟龍”是從摸清其秉性開始的。
二三十年與茫茫未知海洋的博弈,王軍成收穫頗豐。1993年和2002年,他用來監測海洋20多種要素的浮標兩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從1989年中國第一台業務化運作的海洋浮標在北海的布放開始,王軍成帶領團隊將自主創新、國際領先的浮標陸續投放到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而後進入釣魚島海域,並首次布放在北極,還保障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賽的進行……
從水面到水下,在藍色世界中求索,王軍成用35年青春為國家幹成了兩大工程:前25年,他的浮標將海面的風速、風向、氣溫、氣壓、濕度、雨量、能見度以及海水的流速、溫度、鹽度等20多個關鍵參數實時監測;近10年,這個追夢者又將目光瞄準了水下,對潛標技術進行著鍥而不捨的探索、研製。
三十五年來,他經歷了什麼?
第一部分:國家的迫切需求
將我國的認知視野從大陸延伸到海洋
海洋資料浮標是一種現代化海洋觀測裝備,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穩定可靠收集海洋環境資料能力,能實現海洋環境參數的自動採集、自動收發,是現代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對海洋預報、國防安全有特殊意義。“王軍成以其研製的浮標將我國的認知視野從大陸延伸到海洋,當之無愧是我國海洋環境浮標監測理論及技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同是海洋人,中科院資深院士、中國海浪學科的開拓者和帶頭人之一文聖常先生熟悉王軍成的研究領域,在他看來,針對我國落後的海洋浮標監測技術現狀以及國家海洋監測事業的需要,王軍成克服種種困難,經過20餘年的不懈努力,解決了海洋資料浮標在海上跑錨、傾覆、斷鏈、水文氣象數據準確測量、數據通信等一系列理論和技術難題,成功研製出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能夠適應惡劣海洋環境的大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大型浮標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海洋環境監測浮標進入業務化運作,為我國對領海內進行大面積海洋環境監測提供了國産化骨幹裝備。
“他瞄準國外發達國家建設海洋監測網的趨勢,不遺餘力的促進浮標技術的産業化,支撐建設了我國的‘海洋資料浮標網’和‘海洋氣象浮標網’,開創了我國海洋浮標監測網從無到有的歷史,使我國海洋觀測技術水準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對於我國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腐蝕與防護專家侯保榮先生同樣對王軍成的評價甚高:“王軍成是我國大型海洋浮標的奠基人之一和技術領導者,他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具有實用價值的大型海洋浮標系統,實現了我國業務化大浮標從無到有的突破。”
侯保榮院士認為,在王軍成的主持下,20餘年來我國大型浮標實現了多個技術跨越:研究出浮標系統冗余設計方法,攻克了海洋惡劣環境下長期運作的可靠性難題;研究出浮標監測數據反演校正方法,解決了不同浮標狀態下獲取的數據的一致性問題;研究出大型浮標標體拼裝方法,解決了大浮標深遠海布放維護高危問題;提出了浮標隨波特性分析方法並研究出了波浪測量數字積分方法,解決了浮標波向測量難題;研究出了浮標係留索鏈纜混合技術,解決了深遠海浮標錨係安全問題。通過這些技術進步,使海洋浮標具有了在近海、深遠海和極地海洋等特殊環境條件下執行全天候海洋監測任務的能力,支撐建設了“國家海洋資料浮標監測網”,使我國浮標綜合技術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打破了對國外浮標神話的迷信
“每分鐘就要把海上的氣象變化傳輸到運動員佩戴的接收器上,運動員需要隨時了解海上的風速和氣壓變化等資訊。”
儘管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的要求“苛刻”,但還是吸引了國內外的浮標生産“巨頭”齊集青島參加競標。代表著該領域世界水準的挪威浮標最終中標。設備到位後,進行海上試用,結果該浮標運作半年就壞了兩次,而且維修非常不便,難以及時處理。
於是,奧委會隨即決定改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浮標,使王軍成和他的浮標脫穎而出。“2007年夏天我們把浮標布好,直到2008年奧帆賽結束,設備一直正常運作,品質非常過硬,順利完成任務。奧委會專門給我們發來感謝信,感謝我們保障了帆船比賽的順利進行。”
臨時“替補”上場,卻幹成了“世界水準”勝任不了的任務,難怪有人調侃:進口貨和中國造比較,事實才能證明誰才是真正的世界水準。
滿足了國家的需求
每天中午,央視新聞之後的海浪預報是沿海人的“眼睛”,左右著他們的出海活動。王軍成團隊提供的浮標每天向國家海洋局和中國氣象局提供近三萬組氣象水文數據,為海洋災害預警預報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實時數據。按照《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的數據,浮標組成的預報網路,大大減少了海洋災害對我國沿海人民造成的傷害,也使得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十年間降低了數百億元。
在海洋監測裝備領域,雖然王軍成所在的“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錶研究所”是一個地方院所,但在行業內的聲譽卻是“國家隊”,它經常是用戶“唯一”可信任的選擇,其中的事實是,我國目前在沿海布設的業務化運作的逾百套浮標,幾乎全部為該所研製。
“我從走上這條路開始就有一個強烈的責任感:中國要成為海洋強國,海洋技術必須先行。國家迫切需要這項事業,我從事海洋技術研究,就有責任來為國家解決一些問題。”
第二部分:搞海洋裝備比陸地、空天裝備更難
大海探險靠勇氣
海洋本身代表著博大、寬闊、力量……但在大海中生存,需要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在海風、海浪晝夜不斷地拍打、侵襲中,浮標兀自隨波沉浮,頑強挺立,為人類“站崗放哨”。巨浪、颶風、鹽霧、腐蝕、潮濕、生物附著,這就是海洋監測裝備的工作環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浮標技術並不成熟,海洋裝備需要大量海上試驗檢驗其性能,可能設備三四個月就會出現故障,就需要進行檢修,而檢修需要及時,即便大風大浪也要硬著頭皮出海。
在王軍成記憶中,有一次,王軍成和同事們又要登上浮標進行作業,當時海浪高達2米,他們克服極度暈眩、大幅搖晃,整整堅持工作了4個小時,體能已經到達極限,邊嘔吐邊操作。然而,工作終於完成後,風浪卻越來越大,浪高甚至達到3米,由於浮標和船相互搖擺碰撞劇烈,使他們無法經過舷梯再從浮標回到船上。迫不得已,船長只能要求王軍成和同事們套上救生圈跳入海中,然後用繩子把他們拖到船上。“這種危險我們其實碰到好多次,我覺得自己非常萬幸,工作這幾十年還沒發生過特別重大的事故,而對這種艱苦我們都已經習以為常,這是工作過程中必須承受的。”
事實上,一個項目中王軍成需要有三分之一時間在海上的風吹浪打中度過。難怪有人開玩笑:“王軍成的團隊成員身體肯定都特別棒,整天在海上這麼幹能不棒啊。”
但這種風吹浪打的艱苦生活是王軍成自己無悔的選擇。
探索海洋是我的最愛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的海洋事業剛剛起步,海洋裝備和海洋技術方面的基礎幾乎是零,這就意味著搞研究需要自己踏出一條路,滿足國家的應用需求。
1978年,作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無線通信技術專業的畢業生放棄了到國防科工委和“國”字頭科研機構工作的機會,到了青島,“我比較喜歡海,因為老家就在海邊,從小喜歡大海,渴望從事與大海相關的工作。另外,離老家近一點,可以更好地孝敬老人,因為我家就我一個獨生兒子。”
對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來説,選擇一個陌生的方向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還好,這個在大學期間便習慣關注國際海洋界先進技術動向的上進青年,迅速地將對外界知識分析判斷轉化為自己從事海洋工作方向的選擇。
“海洋浮標,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就是美國,美國80年代已經有了海洋監測浮標形成的國家海洋監測網,因為你要認識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必須具有監測網提供的數據支撐。而我學習的無線通信技術本身也與海洋裝備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浮標的數據採集與傳輸都離不開通訊。”
挑戰未知,貫穿著他的科研生涯。
我國海洋浮標的研製工作始於上世紀60年代,“我們沒有經驗,對海洋幾乎沒有概念,大家都沒有做過海洋儀器裝備,資料也很缺乏。”這讓王軍成和同事們遇到了不少困難。
1964年,國家開始意識到要重視海洋儀器研究,國務院責成當時的第一工業部、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在青島聯合組織進行“海洋儀器戰役”,會戰進行了兩年後結束,初步取得一批成果。到上世紀70年代末,全國科技大會召開以後,海洋儀器研製再次得到重視。剛剛參加工作的王軍成和單位的一些老同事,就開始摸索著研究海洋浮標。最終,1989年,王軍成團隊研製的我國第一台正式投入業務化運作的大型海洋浮標在北海布放。
至今,他們研製的第一台浮標仍在運作,只是隨著技術進步,“內臟換了”,浮標性能更進一步提高完善了。2009年,國家科技部評選“國家自主創新産品”,山儀所研製的海洋資料浮標成為海洋行業入選的兩項産品之一。
第三部分:拼搏求生存 機遇創奇跡
拼搏和堅韌才能生存和吃飽
在1992年的一次會議上,王軍成和科研團隊得到消息,海軍對當時裝備的船舶氣象儀不滿意。他們立即向海軍領導彙報、溝通,投入研發。軍品對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極高,做一次定型測試就得一兩年,終於,1997年第一代産品定型,在使用中得到海軍認可。現在,我國海軍大型艦艇裝備的船舶氣象儀都是“山儀所造”。
為什麼中國第一台業務化運作的大浮標是他們造?為什麼佔國內市場份額90%以上的浮標也是他們造?為什麼我國海軍大型艦艇裝備的船舶氣象儀全部都是他們造?
在王軍成看來,當時的山儀所是一個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單位的生存和發展,包括工資總費用80%靠自己,“這就意味著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必須拼搏才能生存、才能有飯吃。”
肯幹、拼搏和堅韌成為王軍成所在的山儀所的突出特徵,在科研和市場的競爭中不畏艱難、百折不撓,努力爭取政府項目、廣泛承攬橫向課題、積極推廣産品應用,在海洋科技的“叢林”中爭得生存之地,解決“吃飽吃好”的問題。
2002年,去某部委申報海洋儀器研製項目,王軍成多次向有關負責人彙報,一直得不到回復。再次去溝通時,該負責人很不耐煩,“你們地方院所搞的都是小玩意,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幹不了高科技大項目。走吧,走吧,不要再説了!”這些話深深地刺激了王軍成,因為在海洋監測儀器小小的體型下面,處處是王軍成團隊的自主核心技術,一件件海洋儀器就如同他們的孩子,他感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羞辱,但他不敢反駁,怕對方更加反感。走出對方辦公室,這個山東漢子感到非常委屈,止不住淚流滿面。但他選擇了忍耐和堅持,經過多次反覆彙報和溝通,最終得到該負責人的認可和支援。
憑著這種執著和堅韌,王軍成帶領著山儀所十幾年來承擔國家863項目24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3項,承擔1000萬以上的大項目11項,3000萬以上的大項目3項。
“我們所歷來注重科研成果向産品的轉化,這是我們所與其他科研院所最顯著的區別。”王軍成認為,山儀所從選題開始就立足國家需求和市場需要,研製過程中反覆徵求用戶意見,不斷優化産品設計,最終形成定型産品。
目前,他們的海洋監測設備年産值幾個億,形成了從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轉化到産品推廣的完整鏈條。
抓住機遇 迎來春天
在歷史洪流的裹挾下,我們是隨波逐流還是激流勇進?
2000年是一個節點。在此之前,整個1990年代王軍成團隊遭遇了困難——那段時期,來自國家的縱向項目幾乎沒有,只好為企業幹一些配套工作,“以副業貼補主業”。在這種艱辛的困境中,對浮標的研究,王軍成沒有放下,他始終相信,對這種海洋關鍵設備,國家重視是遲早的事情。
在最困難的時候不放棄,考驗著一個人的毅力,更是智慧。2000年之後,大環境回暖了,這段時期,國家專門制定了海洋發展規劃,王軍成的浮標事業迎來春天。其中一組數據是:90年代後至2000年,浮標的科研經費10年間總共不超過200萬,而在2000年當年就獲得了1100萬的浮標科研經費,至今以每年近30%的速度遞增。
領導一個所和做一件創新産品是一樣的。2000年之後的山儀所,自時任所長王軍成開始,提出了一系列極富特色的措施,比如抓千萬以上的大項目,以激活人才使用和搭建平臺,使三者形成良性互動;利用國際科技合作為“捷徑”,為山儀所跨越式提高科研能力、迅速晉陞“國家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十年來,山儀所連續取得了多個國家級平台資質,他們是:2007年全國首個國家級“國家儀器裝備國際合作基地”落戶山儀所;2008年國內海洋技術領域第一個“國家海洋監測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建;2009年“國家863海洋技術領域成果産業化基地”掛牌;2013年“國家海洋監測設備産業化技術創新聯盟”獲批運作、“國家海洋儀器裝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多個國家級平臺的建成,創造了全國海洋界的一個現象——“山儀所是一個能幹事,幹成事的單位。”這幾乎是科技部、海軍裝備部、國家海洋局的一致評價。
海洋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還是維繫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的重要基地,正因為此,加速發展海洋資料觀測的新技術、新方法刻不容緩。
現在,這位62歲的“年輕人”還保持著海洋情懷和旺盛的幹勁去對抗時間,“人生六十剛開始”,他有更大的“海洋夢”要去實現。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