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通訊:為兩岸和平與時間賽跑的老人

  • 發佈時間:2015-07-12 22:2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題:為兩岸和平與時間賽跑的老人

  中新社記者 楊喆

  12日淩晨,成思危老人與世長辭,享年80歲。

  當人們回顧他的一生,除了經濟領域的貢獻,還有著與海峽兩岸千絲萬縷的聯繫。

  1951年,年僅16歲的少年成思危作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回到大陸,從此與家人分隔臺海兩地。兩岸關係的發展,也由此成為他一生重要的主題。

  回憶起成思危生前的歲月,10年間多次陪同其赴臺的民建中央聯絡部副調研員徐天成感慨不已,他對中新社記者説,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的成思危依然多次參加兩岸各類活動,發表致辭講話;並多次赴臺參訪,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生命最後這幾年,老人家就像是與時間賽跑。”徐天成説,這也同他的家庭不無關係。

  1935年,成思危出生於風聲鶴唳中的北平,父親給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兒肩負國家安危的責任。

  其父成舍我,是中國近代著名報人、台灣世新大學創辦人。1948年底,國共內戰的動蕩歲月,成思危隨父親舉家搬遷到香港。在這裡,一家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年僅16歲的少年成思危決定回到大陸,成舍我和其他家人隔年去往台灣,從此與成思危相隔海峽。

  大陸“文革”結束後,成思危選擇去美國讀書,學習工商管理。畢業時,他推辭了美國公司和研究機構的邀約,也婉謝了父親希望他回台灣繼承家業的建議。

  1990、1991年,時任化工部副部長的成思危才分別因探病、奔喪赴臺。同他共事多年的民建中央聯絡部巡視員金德安回憶説,其時兩岸交流來往還非常困難,在此之前,成思危只在美國唸書時與父親得以見面,赴台灣看望病危的父親和奔喪,也是得到特批。

  他曾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由於在大陸擔任要職,成思危屢次被台灣當局拒絕入境,直到他完全退休後的2009年。這一年,兩岸交流已進入快車道,高層訪問不斷。老人時隔18年後終於再次踏上台灣的土地,與妹妹成嘉玲相見,並祭拜了父母的陵墓。

  事後他才知道,相隔兩岸期間,成思危的母親為了找他,發了幾百封信,包括給國內的親友,結果都沒有找到。

  回到大陸接受媒體採訪時,成思危説,兩岸將來統一的道路還是漫長的,還可能有曲折,但是大家已越走越近,到最後,祖國的統一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此後,兩岸交往增多,擔任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名譽會長的成思危多次赴臺參訪,將很大的精力貫注于兩岸關係的發展。2013年10月,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上,他説,要真正做到包容並不容易,但只要大家都能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出發,以兩岸一家人的心態交流意見,那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探討的。

  金德安回憶説,兩岸間的論壇、研討會,成思危多次參加併發言,而這些發言都是建立於他對兩岸關係長期的觀察和思考之上的,他會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傳達大陸對臺的政策,不會空談政治。

  然而,其時他的健康狀況已經不佳,而公務活動有時一天四五場,他根本沒時間休息,身體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

  徐天成也提到,成思危每次赴臺,公務之餘都會去台灣的商業中心轉轉,調研當地經濟,親身感受台灣的變化。他廣泛接觸台灣的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等,很願意接受媒體採訪,這對於一位身體狀況不佳的七旬老人來説並不容易。

  生前,回顧1951年的決定時,成思危曾堅定地説:“如果時光倒流,我的決定不會變!”回到大陸,而後致力於兩岸的和平統一,是他的選擇;兩岸逐步走上和平統一之路,是他的願望。

  “成思危私下曾對我講,自己每多活一天,就是多為國家爭取了一天工作的時間。”徐天成説,“他為兩岸關係作出了貢獻,歷史會記住這位慈祥智慧的長者。”(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