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産業鏈完整話語權升級

  • 發佈時間:2015-07-11 04:35:0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臧德三本報記者呂兵兵

  今年51歲的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菜農韓其印,1996年開始種瓜菜,至今已將近20年。“一開始咱是單打獨鬥憑經驗,經常遇到賣不出去,豐産不豐收的情況。到2010年加入合作社,咱就升級到抱團作戰了,合作社打響了牌子,銷售不再是難題。去年,咱又成為了魯蒙公司的訂單基地,按照人家的標準種,人家一斤多兩毛錢回收,咱這樣就連成串了,從種到收都有人管,豐産豐收有保障。”回想自己與瓜菜打交道的這些年,韓其印説得很實在。韓其印回憶,加入合作社之前,一旦趕上瓜菜年景不好,他和家人開著自家的手扶拖拉機,一個市場一個市場的轉,就為了每斤多賣一分錢,就為了這一年沒白忙活。

  蘭山綠農瓜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韓學芳感概:“咱這裡是砂質土地,方城西瓜種植歷史悠久,品質也好。但在以前,趕上年景不好,瓜菜販子收與不收、給出的價格高低,都是他們説了算。咱農民一家一戶的去賣,沒有話語權,只能被動‘挨刀’。”

  好東西賣不上好價錢,怎麼辦?2007年,合作社法的頒布,為老韓他們指出了一條出路。2008年,綠農合作社便應運而生,瓜農、菜農們抱起團來闖市場,與瓜菜販子鬥智鬥勇,直接對接酒店超市,市場話語權逐漸升級。在市場搏擊的過程中,合作社主打的“方城西瓜”、“沙窩地”甜瓜等品牌,名氣漸起。漸漸地,合作社的瓜菜,能比周邊的普通瓜菜多賣一兩毛錢了,合作社的作用體現出來了,入社農戶也由一開始的不足100戶,發展到現在的380多戶。

  今年,受産量增加、“毒西瓜”傳言等因素影響,西瓜市場一片低迷。綠農合作社的大棚西瓜五一前後上市,依然普遍賣到了1.5元/斤以上。韓其印介紹:“很多地方的西瓜1塊錢一斤都難賣,咱這裡因為品質好、牌子響、客戶多,就沒遇到這些問題。我這4畝西瓜分3批賣的,最低一塊五,最高一塊八,畝産五六千斤,一季毛收入在8000元以上,純收入5000元上下。”

  合作社發揮了哪些作用?韓其印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以前,他種瓜用化肥是憑經驗,往往過量,幾年下來,土壤板結、酸化,不僅經常出現死苗,瓜菜品質也下降了。加入合作社後,合作社進行了測土配方,按需施用農家肥和生物肥,土壤改良了,品質又回來了。

  當然,合作社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方城鎮農業品牌辦主任相廷峰説:“農資越來越貴,瓜菜農工越來越貴,機械化推進慢,社會化服務不配套,合作社想延伸産業鏈、拓展深加工,又苦於缺乏資金和技術,發展遇到了‘瓶頸’。”

  而在同一時間,山東魯蒙食品公司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公司總經理張金生介紹:“公司主營生鮮瓜菜和脫水蔬菜,年銷售收入約5億元。近幾年,公司産品市場越來越大,同時客戶對農産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公司急於建立自屬的標準化生産基地。通過幾年的試驗,認準了‘公司+合作社+農戶’這一發展形式。”

  2011年,魯蒙公司成立了山東沃華科技公司,專營農産品全産業鏈開發,在全國佈局優質農産品生産基地,尋找優秀合作社為合作夥伴。2013年,綠農合作社成為了沃華的選擇之一。沃華公司來了之後,讓韓其印等種菜“老把式”開眼了:“同樣是種大蔥,咱們是大田育苗,人工移栽,20個人一天栽個三五畝;人家是苗盤播種,工廠育苗,機械移栽,一台機器一天就能栽十來畝。”

  而且,沃華公司還為綠農合作社的社員爭取來了農業開發項目——蘭山區2000噸脫水果蔬電熱蒸汽殺菌生産線及5000畝優質蔬菜基地改建項目。韓學芳介紹,合作社負責組織社員圍繞企業加工原料需要,發展集中連片的規模化、標準化原料生産基地,生産符合公司要求的優質蔬菜。公司為合作社提供以機械化、科技化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合作社安排種植計劃、統一品種、統一供肥(藥),統一澆水、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收購産品,生産管理由農戶負責。

  相廷峰説:“這樣,就建立了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及農民利益共用、風險共擔、互惠互利的長效聯結機制。”今年,綠農合作社“牛刀小試”,為沃華公司種了500畝“訂單蔥”。韓其印感嘆:“以後,咱就是統一的‘沃華’大品牌,只要服從合作社的管理,咱種的大蔥就不愁賣,就比市場價高出兩毛錢。而且,人家提供的育苗和機械化移栽、采收等服務,為咱改善的田間道路和水利等基礎設施,還能讓咱一畝省個千把塊的成本呢。”

  “農民自身,還是受困于實力小、品牌弱。抱起團來的合作社,靠著品牌建設,發揮了作用。現在,搭上企業的順風車,進入了人家大品牌的産業鏈條後,不僅基礎設施改善了,機械化、科技化、專業化、標準化、訂單化等現代農業元素,也在咱這裡落地生根了,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民種瓜菜的方式。”相廷峰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