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受A股走勢影響 中概股回歸處於十字路口

  • 發佈時間:2015-07-08 15:36:00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受A股走勢影響 週二晚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開盤後大多數下跌

  據新浪的消息,昨晚,美股開盤不久,中國ADR較今年高點下挫20%,接近掉入熊市。

  如今已有一大批中概股在籌備從美私有化退市、回歸A股,卻遭遇當前A股股價暴跌。這些企業還會回歸A股嗎?回來能如願以償嗎?對此,中概股和投資機構對此分歧很大。

  看好

  優質中概股回歸托起真正牛市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以來,共有37家。過去三年每年私有化的公司不超過5家,而今年一下躥升至30家左右,其中不乏國內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甚至一些公司在美上市不到一年。

  儘管A股股價最近暴跌,但眾多業內人士仍看好國內資本市場的成長性。經緯中國合夥人曹國熊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目前仍有著最好機會:新三板推出和註冊制或將實施。深交所會開網際網路板塊,上交所會開戰略新興板塊,新興産業在A股市場仍具備稀缺性。早前一批網際網路企業確實經歷了很多困難,而現在回來的中概股不會面臨很大困難,因為高層支援,政策也支援,證券機構也在支援。

  已經成功回歸創業板的暴風科技CEO馮鑫表示,回歸A股肯定是對的,但股市現在這麼一弄,肯定會讓人膽怯,也許有人會退縮,“但中概股回歸的趨勢肯定是不可逆的。”他説。空中網董事長王雷雷表示,私有化可以使整個公司,各個團隊,每個員工回歸一種創業心態和文化,重新找回艱苦奮鬥的精神,而具有更靈活的團隊個人激勵機制和業務創新機制。

  行內人士看來,牛熊轉換一般是18個月,中概股回歸的流程則要三年,到時市場是牛是熊確實很難説。即使是熊市,擁有網際網路概念的股票依舊會獲得相對較高的估值,回來的機會仍然大於國外。A股雖有起起落落,再苦也得等著幾年一遇的牛市,而在美國就只能苦守空窗了。世紀佳緣昨日表示,不會因為短暫的權益政策而改變私有化及回歸A股的戰略。

  投行人士陳思進説,這一輪“股災”對我們最大的警示,是尊重價值投資,敬畏市場的力量。這些當年遠赴海外的中概股們,恰恰代表了中國新興經濟的前進方向之一,他們的回歸,不會也不應當因為本輪股災而停止,恰恰相反,真正的價值牛市的未來正在於,越來越多優質的中概股回歸本土資本市場。

  看空

  企業想快速圈錢忽視創造價值

  記者發現,看空中概股回歸的聲音也有很多,除了這些公司要付出較大的時間和資金成本外,這種一擁而上的資本投機行為,並不會給企業經營和行業發展帶來多大改善。

  首先從財務成本看,一家公司退市以及拆VIE結構的財務成本不低於當時IPO的成本,有媒體計算,從上市到私有化,陌陌科技大致花費了1.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7億元。另外,中概股私有化過程中還可能面臨集體訴訟和私有化定價風險,而拆除境外結構可能産生高昂的稅務負擔。“付出了很高的成本海外上市,沒多久又要回歸A股,還要支付高額的成本,這並不明智。”行內如此評價。

  其次,從時間成本看,中概股從美國退市最快只需3個月左右,而在A股上市則時間漫長難以確定。儘管借殼上市是一個節約時間的方法,但是目前A股市場主機板的殼最少需要30億元,分眾買殼就花了40億元,這個資金成本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夠承擔起的,還不一定就能成功。

  一些中概股對回歸併不感冒。比如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就説,京東沒有從美國資本市場退市、再回到國內上市的計劃,京東對不同資本帶來的不同溢價能力一點興趣也沒有。迅雷CEO鄒勝龍説,高估值在短期內並不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現金。而當牛市轉為熊市,能否享受到高估值的溢價,最根本的還是要取決於企業經營。

  有評論尖銳指出,當股票在人們的眼中成為籌碼,企業的投資利潤超過經營性利潤,企業家的精力在創造企業的長久內在價值,而更多想著在哪個資本市場可以快速圈錢,獲得更高的倍數時,這才是遠比股災更大的社會問題。

  成功與否取決於運氣和時間窗口

  儘管機遇與風險並存,但不少行內人士認為,要根據每個企業自己的實情,想明白了就應該迅速回來。否則就是想回歸,到時候也找不到團隊幫你。有券商人士説,目前基本上每個券商都是滿負荷工作,明年可能有兩三百家企業要登陸A股,所以他很難對每個客戶都很重視。

  暴風科技CEO馮鑫説,暴風在A股上市確實趕上了一個好運氣,趕到了非常好的窗口期,網際網路被上升為國家戰略,被倡導得非常主流,而且當時迎來牛市。下一個企業再回來,可能時間就過了。

  投資人包凡認為,中概股退市通常需要6~12個月,如果按照傳統排隊IPO的方式,那麼再登陸A股就是3年以後的事。即使註冊制真正來了,從制定到實施也需要一兩年時間。但企業也可以直接到新三板去掛牌,時間會縮短一點,不過新三板目前的融資能力和流動性都面臨很大挑戰。

  記者分析發現,當前提出私有化建議的中概股大多是小公司,而阿里巴巴、京東和百度等已被美國市場廣泛接受的中概股則按兵不動,顯示出這些大公司回歸動力不足且難度較高,而小公司回歸的可能性更大。(記者 薛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