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穩增長:中國經濟走勢的“新”與“變”

  • 發佈時間:2015-07-08 15:15: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7月8日電 進入7月,海內外關注中國經濟的目光,投向即將發佈的上半年經濟數據。經濟下行壓力下,穩增長是一道無法回避的嚴峻考題。

  新華社記者近日就此走進河北、重慶、江蘇進行調查。三地位於中國的北、西、南,構成地理上的三角型,地域不同,稟賦不同,結構不同,穩增長舉措各有所向。

  10.7%、8.4%、6.2%,今年一季度重慶、江蘇、遼寧三地經濟增速呈現階梯式分佈。

  從全國看,以往各省份大體齊頭並進的經濟增長常規走勢正被日益顯著的分化走勢所替代:一季度增速最高與最低相差8.8個百分點,創近年同期新高。

  作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大重要特徵,走勢分化猝然打破了東中西部梯度發展格局,正在重繪中國經濟版圖。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分析認為,這種分化利弊雙關,“一些地方在分化中逐漸調適速度,在調整中更快完成動力轉換,在錯位發展中重新找到比較優勢。但是,分化過於明顯會進一步拉大區域差距,影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調查中記者發現,隨著同步走、同質化區域經濟運作結構的改變,各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的“個性化”穩增長舉措紛至遝來。

  在重慶,穩增長的密碼是合理的産業佈局。在一派生機的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告訴記者,新區在産業承接上主要吸收優勢産業、主導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這樣更有利於減少企業配套成本,有利於各種要素支撐其發展,所以企業擴能、研發等方面的投資一直源源不斷。”

  産業佈局變化背後,是緊跟經濟大勢的運籌帷幄。記者在4個加號中找到了重慶式穩增長“秘笈”——“整機+零部件”,汽車、電子資訊等形成完整産業鏈和産業集群;“資本+産業”,通過股權資金進入撬動社會資本的作用;“訂單+製造”,通過解決市場訂單吸引企業落戶;“金融+市場”,成立若干融資租賃公司幫助企業開發市場。

  重慶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重慶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7.5%,支柱産業中的汽車和電子製造業産值同比分別增長18.3%和13.7%。

  在江蘇,實體經濟仍是增長的火車頭。“服務業和新興産業加速發展同時,實體經濟仍是穩增長一大法寶。江蘇企業家普遍有製造業情結,製造業穩住了,總體經濟就能穩住。”江蘇省統計局局長夏心旻告訴記者,江蘇省今年前4月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6.3%,這一指標居於全國前列。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面對國內外紛繁複雜的因素,地方經濟要保持發展,必須撥開迷霧,不為一時一事所困擾,著眼于長遠和全局,才能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的正確道路。”中央黨校教授趙振華説。

  如今提及的穩增長,跟以往相比,在語境和環境上都已改弦更張,不再是多年來為之糾結的一兩個百分點。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穩增長,正在實現與轉型升級、創新創造為基本特徵的新經濟時代同步,其對中國經濟成長的意義更為深遠。

  “判斷穩增長的成效,不應單單看實際增長率,潛在增長率更有説服力。”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小廣説。

  記者了解到,河北省提出“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把推動傳統産業轉型作為培育新增長點的突破口;江蘇省強調把創新驅動作為實現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關鍵,讓創新真正落實到增長點上;重慶市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創新政府資金投入方式和財稅激勵機制。

  “新常態下要素投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當勞動力投入和資本投入不足時,創新投入帶來的技術進步無疑將使經濟保持穩定增長,這是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別無選擇,不可逾越。”中國社科院前副院長李揚説。

  記者調查採訪期間,無論走進哪家企業,聽到最多的介紹是數字生産、精益生産、智慧生産等新生産方式的實踐,如何極大促進了勞動生産率提高。

  今年以來,中國國持續推進網際網路+和中國製造2025,各地結合自身優勢,順應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和産業變革新趨勢,為穩增長提供強大支撐。

  江蘇省把智慧製造作為工業化和資訊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江蘇現有的製造業水準,大都處在2.0向3.0邁進階段,需要培育示範4.0。今年安排智慧製造項目185項,項目總投資2326億元,佔全部工業投資項目的40%以上。”江蘇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副主任戴躍強説。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三大國家戰略的推進,促進區域合作、推動企業走出去成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穩增長中的共識。

  “經過多年發展,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國內發展與國際環境的關聯,意識到中國經濟在全球産業鏈佈局中能夠發揮的作用,共同渡過此輪經濟週期低谷,走向下一個增長期。”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説。

  河北省經濟發展目前處於負重前行階段,既要化解過剩産能來減肥,又要轉型升級以變得強壯,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則給穩增長創造了最佳契合點。

  河北省發改委産業協調處副處長崔華彬對記者表示,“目前河北打造了接納協同發展的40個平臺,將陸續完善條件,提高公共服務水準,以新的姿態迎接京津兩地産業轉移。”(記者趙超、何宗渝、安蓓、陳剛、陳煒偉、李俊義、王昆、吳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