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忘盧溝槍聲 銘記歷史滄桑

  • 發佈時間:2015-07-07 06:13:3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築起中華民族新的長城 □ 顏曉峰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慷慨激昂、盪氣迴腸的《義勇軍進行曲》,張揚著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奮起抗戰,堅決抵抗日本侵略軍的偉大精神,迸發出悠久文明古國蘊藏的強烈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從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戰的爆發,到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全民抗戰、持久抗戰、英勇抗戰,奪取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戰精神,築成中華民族新的長城。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民眾的偉

  力,不僅在於人數和組織,更在於民眾的抗戰精神。這種精神,無形勝有形、無聲勝有聲、無鋒勝剛強,在抗日戰爭中顯示了巨大的力量。日軍窮兇極惡、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但在抗日軍民築成的銅墻鐵壁面前,最終失敗投降。偉大的抗戰精神,勝過了歷經千百年修築的萬里長城,勝過了北洋水師耗費鉅資購置的鐵艦重炮。

  抗戰精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把億萬工農群眾吸引到抗日救亡、民族振興、人民解放的恢弘事業中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起各階級、各黨派、各民族、各行業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抗戰精神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中華兒女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抗戰精神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楊靖宇、趙一曼、“狼牙山五壯士”、張自忠、戴安瀾,中國共産黨人和所有抗日愛國將士,擔當民族的脊梁,衝鋒在抗戰最前線,矗立起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澆鑄出光照韆鞦的民族魂。抗戰精神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三光”政策壓不倒,極端困難難不倒,“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人民必勝、正義必勝,希望在心間。

  歷史激蕩人心、照亮未來。今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格外盛大隆重、意義深遠。這是戰後出生和成長,享受70年無大戰的一代人主導的紀念,是中華民族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的關鍵時期來臨的紀念,是中國共産黨重整行裝再出發、中國人民充滿期盼向復興的同時啟動的紀念。抗戰精神是一部偉大的珍貴的教科書,是民族精神的一座高聳豐碑,我們永久銘記、永遠傳承。

  今天,《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時時衝擊心扉,“我們萬眾一心”的呼喚每每引發深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築成民族新的長城,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實現民族復興,需要物質力量的支撐,更需要精神力量的驅動。雖然目前沒有外敵全面入侵的現實危險,但民族前途和國家命運同樣面臨嚴峻挑戰,自強不息、攻堅克難的中國精神,是突破“決定之局”、邁過“關鍵門檻”必不可少的勇氣和銳氣。雖然和平建設時期沒有大量的流血犧牲、獻出生命,但先鋒隊的模範帶頭、奉獻行為同樣是民族的楷模,時代需要和呼喚中國共産黨精神。雖然全面小康的利益“最大公約數”不同於抗戰時期的民族共同利益,但中華民族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同樣是社會和諧、同舟共濟、互助互愛的“精神水泥”,築成民族精神新的長城就能增強改革發展新的合力。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實現中國夢的總綱領,也是塑造民族精神、築牢新的長城的基礎工程。“四個全面”是在籌劃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目標,用“兩個實現”來展現發展前景和樹立共同理想,引領民族復興走上新的征程;是在強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動力機制,用銳意改革、破除藩籬障礙來轉變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在夯實實現民族復興的制度基礎,用長治久安的法治之道來增強大眾信心和良好預期;是在造就實現民族復興的核心力量,用重振黨心來重鼓民心。“四個全面”深入社會實踐、深入黨心民心,就是民族精神的再提升、新的長城的再強固。

  回望盧溝橋

  □ 李 銳

  七七事變前,日軍一直試圖重演“九一八”事變的計謀,希望挑起事端,擴大在華侵略範圍。駐豐臺日軍不斷進行以宛平城為目標的軍事演習。面對日軍的挑釁行為,中國第29軍毫不畏懼,積極進行防禦演習,並加強了對盧溝橋地區的防禦。

  7月7日19時30分,駐豐臺日軍再次在中國守軍駐地附近進行軍事演習。然而,演習結束後,日軍卻突然聲稱演習中有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中國方面一方面嚴詞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另一方面加強了宛平城的守備,並派警察保安隊搜尋“失蹤”日軍士兵。中國軍隊在城內搜查並

  沒有找到所謂的“失蹤”士兵,淩晨2時左右日軍方面已得知“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經自行歸隊了。而日方還試圖隱瞞這一消息,其後更將志村菊次郎遣送回國。至此,一場“失蹤”鬧劇本應結束,但日軍方面卻仍提出了要求宛平城內中國駐軍向西門撤退、日軍進城談判、查明“失蹤”情形的無理要求,中方當即反駁日方:查明“失蹤”情形根本不需要進城談判,日方自行詢問該名士兵即可。同時,為週到起見,中方還是派出縣長王冷齋在內的五人出城與日軍談判。

  然而,7月8日5時日軍卻突然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並炮轟宛平城。據宛平縣長王冷齋回憶:他剛跑出縣政府大門十多米,日軍的炮彈就尾隨而至,縣政府的辦公室全部被毀,房屋倒塌器具粉碎炮彈破片纍纍。面對日軍的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被迫進行自衛還擊,七七事變由此爆發。盧溝橋畔的狼煙,揭開了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

  中國共産黨在事變的第二天便發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的呼聲,號召全國民眾共築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不斷擴大戰爭事態,迅速對華增兵,發動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廊坊事件、廣安門事件……日軍不斷製造事端,侵略觸角不斷蔓延。7月28日,日軍向駐守南苑的中國第29軍發動總攻。“軍人戰死沙場乃是本分”,正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中國守軍與日軍血戰5個多小時,副軍長佟麟閣將軍在戰鬥中不幸頭部中彈,壯烈殉國,成為全面抗戰爆發後第一位以身殉國的高級將領。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指揮部隊後撤時不幸殉國,南苑失守。29日,北平全面落入敵手。

  盧溝炮聲、北平淪陷,亡國滅種的危機極大地激發了國人的抗戰情緒,請戰的呼聲不絕於耳。舉國上下都準備以“無儘量慘痛,性命財産,悉置度外”,堅決抵抗日寇。天津《大公報》評論道:“目前舉國一致準備拼命自衛的精神,真不是幾年前所能想像的。只憑這種精神,即可保我民族絕不致衰亡。”

  時至今日,七七事變爆發近80個春秋。一個看似由“小人物”引發偶然的事件,卻深刻改變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走向。這看似偶然的事件,卻是日本近代以來侵華政策的必然結果,“小人物”志村菊次郎只不過是日本侵略炮火的引線而已,他的再一次出現是在1944年被中國軍隊擊斃在滇緬戰場。這位“小人物”的命運恰與其祖國兩相呼應,此時的日本也已是強弩之末,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中華民族是一個”這一鏗鏘有力的口號,成為國人的共識,中華民族走向團結抗戰的道路。中華民族以百折不撓、永不屈服的精神,頑強抗擊敵寇,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也向世界證明:中國不可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