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日本推進耕地集約化經營

  • 發佈時間:2015-07-06 05:48:4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本政府近來加大了農業改革力度,著力耕地集約化經營,改革農業協會組織,逐步放開對農業經營的限制,以增強農業活力,提升産業競爭力。

  日本政府諮詢機構“改革限制委員會”6月16日在向首相提交的建議書中提出,為提高日本農業競爭力,應加大力度促進農田的集約化經營。具體來説,政府要進一步強化“耕地銀行”功能,將家庭放棄經營的耕地通過簽約方式集中起來,租給有能力的農民或企業實現規模化經營。同時,建議書還提出,要有效利用稅收杠桿的調節作用,對撂荒的農田提高固定資産稅率,對租借給耕地銀行的土地適當減免稅負。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將認真研究這一建議,爭取今年在國會修改相關法律,使這一建議變為政府政策和國家法律。

  此外,維持了60多年的農業協會改革方案日前也已通過,2019年之前將徹底實行機構和業務改革。

  日本農協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特別是在二戰後的改革中,日本農協逐步形成了以農村基層農協、都道府縣農協和農協中央會為主的三級體制。基層農協負責向農戶提供生産資料供應、銷售、生産指導、倉儲運輸、金融、保險及福利文化等綜合性服務,農戶需上繳不菲的會員費;都道府縣農協則負責區域農業經營和具體政策協調;中央農協作為全國的綜合性指導機關,負責協調各方與政府的政策溝通,為農民和農業發展爭取有利條件。目前,基層農協機構有700多個,日本全國大米及蔬菜等農業總産值約為8.5萬億日元,其中一半經由農協流通進入市場,絕大部分農戶都是農協會員。

  日本農業是在國家政策保護下,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政府對農業的各種補貼、投入不斷增加而發展起來的。但是,日本的小農經濟終究趕不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速度。日本農業人口已由戰後的1600萬減少到如今的200萬,日本農業因此成了“三老農業”,即從業者主要是爺爺、奶奶和媽媽,農民平均年齡66歲。日本農業幾乎成了瀕危産業,農産品價格居高不下,産業規模不斷縮小。

  日本農業2012年總産值為4.8萬億日元,僅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02%。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日本農業不僅難以在世界範圍內形成競爭力,還面臨著向國際社會開放國內農産品市場的巨大壓力,因而在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協定(TPP)的談判中,日本農産品問題成為巨大阻力之一。此外,近年來社會資本大規模進入農業,對農協的經營性業務構成了直接衝擊,僵化的農協體制已經難以支撐日本農業的發展。

  為此,日本政府提出,要站在農民立場推進農業改革,建立強大的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提升産業競爭力。具體來看,日本將以農協改革為突破口,啟動6大舉措促進農業發展。一是廢除以農協中央為最高機構的中央會制度,取消其特殊法人地位,將其改組為農業振興方面的一般法人,取消其對基層農協的財務審計權和業務監督權,全面恢復基層農協的經營自主權。二是對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實行公司化改制,以適應國際化和産業競爭的需要;三是實現單位農協的專業化、健全化,逐步將基層農協的信用、保險業務剝離,分別交由農林中央金庫和全國共濟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管理,基層農協只作為上述業務的代理窗口;四是改善理事會治理結構,允許外界人士加盟,但應保證認定農戶和經營專業戶過半數;五是推動農協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六是調整社員關係,準社員利用農業各種設施的業務總額,不得超過正式社員利用總額,並提高與其他團體競爭條件的公平性。

  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法》修正案將提交本屆國會審議,農協中央的指導監督和會計審查權將在3年內全部被廢除,地方農協原則上5年內全部轉換成自願團體。鑒此,有關專家認為,這些措施將大大加快日本耕地的合理流轉,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農業發展的活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