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戶區改造不能只算“經濟賬”
- 發佈時間:2015-07-04 06:00:3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城市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設施、更美的生存環境。然而,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實。外觀漂亮、配套齊全的高樓大廈與居住環境惡劣、臟亂差現象突出的棚戶區形成鮮明對比。通過棚戶區與城市危房改造,完善交通、水氣熱、通訊等配套設施,將有效改善城市面貌,改進棚改戶的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根據國務院最新部署,2015至2017年我國將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1800萬套,今年要完成580萬套,規模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棚戶區改造是深受群眾歡迎、眾望所歸的民心工程,得到了棚改戶及社會各界的擁護和支援,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主要有資金問題、用地問題、居民的安置補償問題,在特大城市還面臨著人口疏解問題。落實好國務院部署設定的目標,需創新思路,加快推進棚改步伐。
一是創新融資方式。自2008年至2014年,中央已累計安排棚戶區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補助資金3000多億元。今年,中央又專門安排了相應的補助資金1494億元,力度明顯加大。然而,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今後還要積極創新融資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探討推行特許經營等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的模式;根據當地情況,採取“肥瘦搭配”、區域平衡的項目打捆方法,通過配套建設一定比例的商業服務設施和商品住房,吸引開發企業參與。
二是利用社會存量房,加快棚改戶安置。對於城市中心城區的棚戶區改造,居民的回遷安置是一個大問題。要在尊重棚改戶意願的前提下,逐漸加大貨幣化安置的規模,利用社會存量房,加快棚改戶安置。因為存量房一方面能使棚戶區居民儘快入住,縮短棚戶區改造項目從房屋徵收、拆遷、建設到入住安置的等候時間;另一方面,存量房所處區位一般較好,周邊有較好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設施配套,可以較好地滿足棚改戶的生活需求,提升其生活品質。
三是堅持“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推進棚戶區改造,是關係百姓是否能夠安居樂業、共用國家發展成果的根本問題。因此,棚戶區改造一定要堅持“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不僅要算投入産出的“經濟賬”,還要算社會公平的“政治賬”,更要算為民服務的“民心賬”。應堅持以人為本和社會效益優先的理念,以改善和提高市區居民的生活品質為出發點,兼顧各方利益,以保證棚戶區改造的順利實施。各地政府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探討出各種適合自己的棚戶區改造模式,使棚戶區改造穩步推進,早日實現我國1億人棚戶區改造和城鄉危房改造的目標。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