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獻計中國製造(下)

  • 發佈時間:2015-07-03 15:32:5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欒國鍌 劉明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局面如何破題?在本報特邀的業內權威專家看來,創新是永恒的主題,更是企業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網際網路+”是全新抓手,更是可順不可逆的時代潮流;國外經驗則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嘉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副主任、研究員來有為

  清華大學金磚國家經濟智庫副秘書長馮興科

  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張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副研究員馬濤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博士李鋒

  創新如何告別“有心無力”

  國際商報:以需求為引導、走創新之路已經成企業、專家乃至政策制定者的夙願。然而據記者了解,有些企業深知創新之義卻不敢或無力創新。這一現象應如何看待?政府、社會應如何為企業創新營造一個包容失敗的良好環境?

  馮興科:政府和企業必須在創新戰略中明確各自的定位和職責。政府的角色是“服務員”,為創新的企業提供開放的平臺、公平競爭的市場、法治的社會和完善的服務體系,努力營造一個創新創造、活力迸發、包容失敗的社會氛圍。政府應聚焦改進政府管理和服務、集聚人才、破除科技成果産業化障礙等問題,特別是要將科技成果的使用權、擁有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等放還給創新主體,切實做好智慧財産權保護,為企業創新提供有品質的服務和保障。

  對於創新主體的企業而言,要敢於探索,勇於接受挑戰。經濟新常態下的創新轉型,更多來自外部壓力倒逼,企業要想生存發展,除了創新,別無他法。企業必須通過機制創新解決活力和持續發展動力問題,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競爭力,通過商業模式創新解決發展規模問題,通過管理創新解決效益和成本問題。不過,企業的創新並非天馬行空,須尊重創新規律,只有切實圍繞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統籌市場未來發展方向和當下市場需求熱點的創新才能成功。

  馬濤:談到中國製造業産業升級,我做過實證研究。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為例,對比1995年和2008年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各種生産要素對産業增加值的貢獻份額可以發現,中國的高技能勞動力創造的增加值份額由1995年的1.3%提高到2008年的3.3%。從宏觀層面看,中國製造業高端要素作出的貢獻(增加值)在不斷提升,這種提升不僅包括要素技術含量的提高,也蘊含著創新驅動的加強。從微觀層面看,有的企業創新動力不足,這有許多深層次原因,包括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和對創新失誤的鼓勵和包容機制較少等。所以,我國政府要特別支援小微企業創新能力的構建,它們多由年輕的創業者創辦,且多為戰略性新興産業或者創意企業等,更需要用創新發展來推動。政府要想方設法給這些企業提供支援,無論是政策支援還是資金支援,引導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

  李鋒:一方面,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導致部分企業不願創新。由於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社會信用制度和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較小,企業面對的技術和市場不確定性非常大,加大了企業自主創新的風險。另一方面,自身能力低導致部分企業無力創新。部分企業資金、人才等利於創新的要素匱乏,創新心有餘而力不足。

  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是激發創造力的重要條件。創新是一種引入新思維、新方法的“求異”過程,原始創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間既要為成功者喝彩,也要為失敗者鼓勁,只有對那些尚未成功甚至是失敗過的創新、創業者給予呵護和寬容,中國的科技創新、創業起跑線上才會出現更多的勇敢者和探索者。

  張莉:關鍵還在於理念創新,要摒棄對傳統路徑的依賴,既要引進和利用國際先進的技術創新成果,又要重視自主創新的技術成果的推廣和産業化,形成全社會鼓勵創新、重視創新的氛圍。

  借力“網際網路+”起飛

  國際商報:多位企業代表認為,製造業“爬坡過坎”過程艱難,網際網路作為新抓手乃至全新的經營思維,成為轉型升級闖難關的“利器”。網際網路思維如何影響“中國製造”?“中國製造”當如何借力“網際網路+”?

  張莉:“網際網路+”是連接、開放、協作、共用的網際網路思維的現實運用,其理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訊數據和網路服務的共用,網際網路的平等、全球開放等特性使得資訊數據可以轉化為生産要素和生産力,被全社會共用。二是生産消費和供應渠道的連接,價值鏈、供應鏈和商品鏈的各環節,原材料採購、生産製造、分銷、零售等都可通過網際網路實現廠商和消費者、線上和線下的全面連接。三是産品價值和用戶價值的融合,生産製造更貼近個性化需求,從産品導向為主轉向客戶導向為主。

  通過網際網路與工業製造業的融合,引領製造業向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轉型升級,具體形式包括“物聯網+工業”、“雲計算+工業”、“移動互聯網+工業”、“網路眾包+工業”等。《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就是通過網際網路與工業的聚合裂變,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邁進。順應“網際網路+”打破原有産業邊界的趨勢,引導傳統行業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以“網際網路+”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以渠道供給構建傳統産業發展新生態,順應網際網路與工業行業加速融合發展趨勢,發展綠色製造和高端製造,搶佔智慧製造的戰略制高點,推進《中國製造2025》計劃。

  李鋒:“網際網路+”將為“中國製造”插上翅膀。“網際網路+”通過整合産業鏈,將使得“中國製造”的生産方式、組織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生産效率也會大幅提高,催生出新的生産模式、新的銷售業態,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使製造業服務化成為發展方向和趨勢。推進“網際網路+”,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和製造業技術的結合,對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至關重要。

  要順應“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將網際網路新技術深度融合於製造業,優化製造業的生産方式、投資方式、管理方式和商業模式等,進而改造提升中國製造業。特別是要用“網際網路+”改造製造業的關鍵業務環節,開啟智慧分析與決策,實現從設計開發、生産計劃到售後服務的全生命週期整合,完成設備、産品、客戶的全面連接,最終成為以智慧優化決策為核心,大數據驅動業務活動執行,以智慧工廠、智慧生産、智慧産品為標誌的智慧製造。

  馮興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主要特徵就是資訊技術與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基於網際網路、物聯網的數據革命與能源、醫療、製造、交通等相結合,將徹底改變傳統製造業,會産生新的産品、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和新的技術。這是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國製造”只有主動融入此次變革,才能贏得未來。“網際網路+”就是要將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相結合,促進各行各業發展。“中國製造”應主動迎接“網際網路+”,推動製造業的數字化、網路化和智慧化。一方面,“中國製造”應借助網際網路思維,改造傳統工業製造業的生産方式、組織方式,提高生産效率;另一方面,借助網際網路技術,打造新的模式、新的業態。

  馬濤:“中國製造”應是無數企業製造組成的。企業需要借助網際網路思維,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再度定義市場、技術、管理、資金和人才建設,重新審視企業價值鏈以及商業生態,運用網際網路思維重新全面思考。所以,在網際網路思維下,“中國製造”更應該是“中國創造”。《中國製造2025》的主要方向是智慧製造,深度融合網際網路新技術與製造業,優化製造業的生産方式、投資方式、管理方式和商業模式等,改造提升中國製造業。中國要大力推動網際網路、資訊技術與製造業的融合發展,大幅提升行業協同創新、精準製造、精細管理的水準,優化供應鏈,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推進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借此重塑製造業競爭新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産業再分工,搶佔製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

  怎樣借力他山之石?

  國際商報:回顧發達國家走過的高端製造業之路,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來有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曾經提出新要素增長理論,即強調知識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新要素。研究表明,美國1995~2007年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中有27%來自於對知識資本的商業投資,歐洲平均勞動生産率的提高中有20%~25%來自於對知識資本的投資。2013年美國將研發支出等知識資産納入GDP統計,GDP規模擴大了3%。目前,中國知識資本投資比重低於美國、英國等國家,在版權和授權、品牌資産、企業特有人力資本等方面的知識資本投資明顯偏低;中國製造業的附加價值偏低,許多領域的核心技術、關鍵設備還主要依賴於進口。中國發展高端製造業,應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機制改革的同時,持續增加人力資本投入,加大關鍵技術、産品的研發與應用推廣力度,大力發展智慧製造和服務型製造,使製造業發展更多地建立在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技術進步等複雜和高級要素上,促進中國製造業發展從全球産業鏈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實現競爭優勢轉換。

  張莉:德國與美國因為製造業本身就在中高端,國內研發技術、創新能力、資本充足度都較強,其目標和任務明顯高於中國。美國、德國的製造業發展計劃核心是“製造+資訊化+服務”,即以軟體為主導,以資訊化和網際網路技術提升製造業研發及生産水準;雙管齊下,以“製造+服務”延長製造業的産業鏈、供應鏈,以柔性的定制化和個性化服務將製造業與消費者直接連接;“網際網路+製造”,以電子商務的渠道和網路資訊技術將製造業與市場緊密相連——這些是中國製造在第二個甚至是第三個十年要實現的目標和任務。“中國製造”並不是要和德國、美國的製造業計劃相比拼,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資訊技術革命的成果,走好自己的路。

  李鋒:堅持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的原則。國家強大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要吸取發達國家製造業再造的經驗教訓,産業升級不是簡單地放棄製造業轉向服務業,而是要高度重視製造業本身的價值鏈升級,並以製造業為基礎延長和提升服務價值鏈。在推進製造業升級過程中,應借鑒發達國家製造業再造的一些有益經驗。

  堅持促進轉型升級的原則。“中國製造”須加快促進産業向研發、設計等産業鏈高端環節延伸,逐漸形成以技術、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提質增效。

  堅持對接世界創新前沿的原則。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中國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中國製造”應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掌握大數據、智慧製造等創新技術,引領全球産業分工新佈局,使中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佔據先機,獲得國際競爭新優勢。

  馮興科:首先,根據國情制定出適合中國發展的製造強國之路。對於中國而言,廣泛汲取德、美等國家的先進製造業經驗,結合中國實際,打造出中國特色的製造業強國之路。其次,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任何一個製造業強國地位的確立,無一不是靠自主創新,僅靠引進技術即想成為製造強國,只是一廂情願。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要充分做好智慧財産權保護工作,重視保障人才的科研成果。再次,要更加注重環保,走一條注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製造業之路。最後,製造業強國進程會使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對這個問題要高度重視並予以解決協調。一個相對穩定、平等、和諧的社會環境,是走好製造業強國之路的前提條件。

  (本專題稿件由本報記者欒國鍌、劉明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