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堂生動的農情教育課——農業部黨校28期處級幹部任職班金沙調研記

  • 發佈時間:2015-07-03 10:39: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初夏的黔西北,處處綠意濃濃,充滿生機與活力,農業部黨校金沙教研實踐基地迎來了第一批學員,第28期處級幹部任職班的33名學員分4組于5月28日~6月6日深入貴州省金沙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9個鄉鎮22個村(社區)開展實踐鍛鍊活動。全體學員按照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裝著幾個問題,尋求對策建議”的要求,擺正位置、撲下身子,訪民情、聽民聲、解民憂,上了一堂紮實生動的農情教育課,在實踐中找到了工作創新的思路。

  “多向基層幹部學習、向農民群眾學習,學習他們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動實踐、成功經驗和優秀品質,努力形成一批高品質的調研成果。”農業部黨組成員、人事勞動司司長曾一春參加調研活動時叮囑學員。實踐鍛鍊期間,學員們以駐點與跑圈相結合的方式,與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傾心交流,實地考察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和龍頭企業發展情況,深入田間地頭宣講“三農”政策和農業技術。

  進園探糧:既“保糧”又“抓錢”

  糧食生産、結構調整是學員們調研的重點,在五龍街道糧食增産工程水稻示範樣板園,街道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羅先敏告訴學員:“這裡的秧苗是寬窄行插的,省工、省時,做到精準插秧,能夠提高水稻産量。”羅先敏説,水稻示範方裏每畝插秧1萬~1.5萬株,畝産能達到1300斤以上,比過去每畝能增産200~300斤。

  金沙縣是我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為了做好糧食增産示範園,國家每畝補助1公斤種子,一袋複合肥,補助兩次農藥防治稻飛虱等病害。在調研中,學員們發現金沙縣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確定了“五子工程”(菜籃子、肉架子、果盤子、茶杯子、藥匣子)的發展方向。在岩孔鎮板橋村,65歲的農民魏清林給學員們算了一筆賬,他家共有6畝耕地,種了1畝水稻、3畝高粱和2畝葡萄。去年水稻畝産1200斤,扣除成本收入約600元;茅臺酒廠有機高粱畝産500斤,收入約1600元(種子等投入品由茅臺集團提供);葡萄畝産約2000斤,收入可達5000元。

  學員們提出,金沙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確定結構調整方向,確定品種優先序,宜糧則糧、宜經則經,既可以在糧食內部調整,也可以在糧經之間調整,重點是保持糧食産能,底線是“非農化”。要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比例,推廣普及穩産增産關鍵技術和重點專用品種,逐步提高糧食生産效益,既藏糧于地、又藏糧于技。金沙縣農牧局局長王正益説,金沙縣對糧食生産高度重視,針對學員們提出既抓糧又抓錢的建議,會認真研究規劃,加快推廣農業增産綜合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進社問情:站好位和服好務

  在人多地少的貴州,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必然途徑。學員們調查了解到,金沙土地流轉成本偏高,流轉一畝壩田地高的達到1100元,低的也得800元以上。針對流轉過程不夠規範,土地流轉資訊交流渠道不暢,存在轉不出、租不到的矛盾,學員們提出要加強服務和引導,在搞好耕地確權頒證,掌握農民流轉意願的前提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搭建流轉資訊平臺,降低土地流轉交易成本。

  金沙的工商資本涉農産業發展如火如荼,但學員們調研發現存在一些隱憂:一是對農業生産的複雜性和高風險認識不足。嵐頭鎮的張忠雄從2014年開始投資肉牛養殖,投入100多萬元從吉林引進83頭西門塔爾牛,但由於缺乏肉牛養殖的經驗,對大部分問題都是一知半解。由於前期設計失誤,半年內牛捨已經進行了3次改造,學員們現場給張忠雄介紹了幾位養牛專家。二是管理粗放,標準化集約化程度不高。“金沙貢茶”是金沙縣的地域品牌,但由於沒有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不管規模大小品質優劣都挂上了“金沙貢茶”的標簽。茶園管理粗放,草甚至比茶樹還高。三是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學員們給當地政府建議,要讓工商資本真正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引擎,既要搞好規劃、做好服務,引導工商資本下鄉發展企業化經營的農業,又要加強監管、建立機制,通過訂單農業、“公司+農民合作社”、“公司+家庭農場”等經營模式,帶動農民發展規模經營。

  進企訪困:産品好也要勤吆喝

  金沙縣擁有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水土資源,發展農業特色産業的優勢十分明顯,學員們走訪的産業化龍頭企業,普遍存在生産經營主體規模偏小、行銷能力較弱、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金沙縣農産品品牌的影響力大多都局限于區域內,養在深山無人知,鮮見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無法帶來更大規模的銷售額和附加值。一些區域公共品牌的産品標準、生産標準、使用規範等都尚未建立,為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埋下了隱患。企業競爭力不強,生産管理不規範、科技含量低、龍頭企業帶動力弱、市場風險意識淡等問題還普遍存在,變生態資源優勢為産業優勢的挑戰依然很大。

  如何讓金沙的區域特色産品形成優勢産業?學員們建議,要做好特色農産品生産佈局和産業發展規劃,既要加快抓搶市場機遇,又要防止規模盲目擴大。加強新品種的試驗示範及推廣和生産技術指導服務,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力度,提升農産品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要讓金沙的好産品賣得好,關鍵是抓好農産品行銷,核心是塑造農産品品牌,捷徑是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要加快研究制定農産品電子商務扶持政策,抓好網路覆蓋、物流配送、平臺建設等配套工作,強化農産品品質監管,有效推進微媒體宣傳,大力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進村看美:留下誰的鄉愁

  走進金沙,滿眼青山綠水,鄉村獨特空間環境、田園風光、民俗文化、特色生態觀光農業,休閒農莊等隨處可見。從2013年開始,按照農業部、貴州省和畢節市關於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工作的有關要求,以“迴圈經濟、立體農業、生態環保”為核心理念,積極開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目前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效。美麗鄉村創建,山水田園到底留下誰的鄉愁,隨著農村生産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廣大農村群眾對美麗鄉村的建設是贊同、支援的。調研中學員們發現,由於財政資金壓力大,在資金投向上只能“照顧大多數”,而群眾的需求各不相同,難以做到對群眾需求“一一滿足”,導致部分群眾對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認識不到位,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情不高。一些通村公路還沒實現硬化,供電飲水設施比較老舊,加之當地農村普遍缺乏支柱産業,集體經濟十分滯後,建設美麗鄉村基礎不牢。

  學員們認為,各地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首先要讓廣大農民群眾知曉為什麼要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如何開展創建,真正解決群眾的思想認識問題,激發群眾參與創建的熱情,變政府“要我建”為群眾“我要建”。積極拓展農民創業就業的空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