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張曉剛:發揮標準化作用 邁向製造業強國

  • 發佈時間:2015-07-02 07:5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國際標準化組織主席 張曉剛  責任編輯:羅伯特

  提要 國務院日前正式發佈《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提出了實現製造強國戰略目標的任務重點、支撐保障,以及製造強國建設“三步走”戰略。這一規劃的發佈,對於我國加速實現“三個轉變”,促進我國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標準作為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技術依據,必將在其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一、“中國製造2025”需要標準化強有力的支撐

  “中國製造2025”需要加強以標準為主的産業技術基礎建設。“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強化基礎領域標準、計量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對標達標,提升基礎産品的品質、可靠性和壽命。製造品質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靈魂和生命線,標準作為産業技術基礎的核心要素,對於推動我國製造邁向中高端水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中國製造2025”需要標準作為佔領高端製造市場的利器。高端製造領域是“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突破方向,也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著力點,而標準是推動我國高端製造領域發展的重要工具。以機器人産業為例,中國在2013年就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2017年將成為各類機器人第一使用大國。但由於機器人的大部分國際標準都被歐美日掌控,預計到2020年國産機器人在高端市場的佔有率為45%左右。如果我國現在還不重視機器人國際標準的制定權,未來我國機器人的發展將在國內外市場上受制於人。

  中國製造“走出去”需要高標準作為支撐。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由低端向中高端躍升,在核電、高鐵、資訊設備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在中國製造“走出去”過程中,標準化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華為、中興等行動通訊企業基於自主智慧財産權研製的下一代網路標準,很好地指導了企業的産品研發,形成了新的有競爭力的國際市場。2014年,華為研發的下一代網路交換相關設備已經廣泛應用於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二、標準化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標準化在滿足“中國製造2025”需求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標準整體水準不高。截止到2014年,我國國家標準總數已達3萬餘項,而其中採用國際標準的僅佔到4成。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僅為國際標準總數的0.5%,承擔的國際標準組織秘書處的數量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我國標準整體水準不高,難以滿足“中國製造2025”需求,難以支撐中國製造邁向中高端水準。

  二是標準體系不合理。我國現有標準體系存在數量龐大、體系混亂、交叉重復、權威性不足等問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均由政府主導制定,且70%為一般性産品和服務標準,而這些標準應由市場主體遵循市場規律制定。此外,市場自主制定、快速反映需求的標準不能有效供給。

  三是國際標準化活動參與度不高。我國僅有少數優勢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大多數企業由於受技術創新力度不夠、對國際標準化的認識不足以及企業嚴重缺乏國際標準化人才等因素限制,國際標準化活動參與度不足,企業在國際技術規制制定上難以獲得話語權。

  四是標準機制創新不能滿足需要。標準市場相關性與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兩者沒有得到充分結合。我國國家標準總量雖然較大,然而涉及節能降耗、電子商務資訊化和工業化融合等新興産業的標準仍十分缺乏,嚴重制約了産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國家標準的制定週期平均較長,遠遠落後於産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三、標準化推動“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

  “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實施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面發揮標準化作用,尤其要重視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制定和實施國家標準化戰略。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標準化實踐表明,標準化戰略是實現製造強國的有力工具。我國目前標準化落後不僅表現在標準的技術水準低,更重要的是尚無一個總體的國家標準化戰略。為加快推動“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實施,我國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標準化戰略。

  第二,全面深化標準化改革。全面深化標準化改革是提升我國標準化工作水準,解決標準化深層次問題的必由之路。深化標準化改革,一是突出問題導向。從問題入手,分析哪些應該改、如何進行改。二是強調協同推進。通過標準化體制機制改革,應當更有利於形成標準化工作的共同治理,更有利於調動發揮各部門、各地方標準化管理的主導作用。三是統籌管放結合。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一方面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強制性標準統一管理,突出推薦性標準公益屬性。另一方面是發揮市場在促進創新、推動發展等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培育發展按市場機制運作的團體標準,建立企業産品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和公開制度。四是堅持立法先行。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要加快推進標準化法修改進程,以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維推進標準化改革的順利進行。

  第三,採取有效措施,促進企業實施標準化。企業是實施“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主體,也是實施標準化活動的主體。目前我國像海爾、華為、聯想等一些大企業積極開展標準化活動,尤其是在“高標準”引領其他企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對於這樣的大企業,國家應積極宣傳其成功標準化實踐,鼓勵企業主導和參與制定更多的國際標準,爭取承擔更多的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處工作。相比于大企業的標準化活動,中小企業具有明顯的差距,主要原因在於中小企業對標準化認識不足和企業標準化人才匱乏。國家應制定鼓勵中小企業參與標準化的激勵政策,積極為中小企業參與標準化創造條件,為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培訓及相關服務。

  第四,加快標準化人才培養。我們要積極借鑒德國、南韓、瑞士等國的成功經驗,在中小學和大學開設標準化課程,培養標準化專業人才;將標準化教育納入到企業年度職工教育培訓活動之中;積極利用國際標準組織和發達國家的國際標準化教育培訓資源,作為國內標準化人才開發的有益補充;政府和企業應積極選拔優秀人才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工作,為提高我國的國際標準化參與度和未來擔任國際標準化組織管理職務提供人才儲備。(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國際標準化組織主席 張曉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