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超半數畢業生創業3年後放棄

  • 發佈時間:2015-06-30 06:32:39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毛曄 通訊員 張一持

  畢業後如何打算?除了求職、考研、出國之外,人生還有另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自己當老闆。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呼聲下,大學畢業生積極投身於這股創業熱潮之中。數據顯示,今年選擇創業的大學畢業生比例增至6.3%,比去年的3.2%翻了一番。

  然而,畢業後當老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調查顯示,50.1%的畢業生創業者在堅持三年後放棄。

  記者調查發現,從表像看創業失敗的主因是“缺資金”,然而事實上,項目存在缺陷、缺乏社會經驗、缺少人脈資源等才是“致命傷”。

  “大眾創業”

  點燃畢業生創業熱情

  近三年,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一路走高,並在今年大“爆發”。

  智聯招聘《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數據顯示,2013屆、2014屆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分別為2.3%、2.9%,而2015屆畢業生選擇創業的比例“猛”地達到了6.3%,比2014年翻了一番。

  “對比前兩年的數據,我們發現,今年選擇就業的畢業生比例略有下降,選擇繼續學習深造的畢業生比例與往年持平,而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比例明顯走高。”智聯招聘市場部經理邵靜介紹,從地域範圍看,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最高的是泛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

  記者調查發現,今年選擇創業的畢業生有一個共性,即大多數為機會型創業(注:創業分機會型創業、生存型創業兩種)。在“畢業後選擇創業的原因”調查中,27.4%的人表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20.8%的人表示創業是自己的興趣所在,19.3%的人表示選擇創業是為了掙錢,只有5.4%的人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工作。

  超半數畢業生創客三年後放棄60%的創業項目死在“缺資金”

  雖然創業成了越來越多畢業生的新選擇,但想長久堅持並不容易。

  據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1屆大學畢業生畢業時創業的人群中,三年後仍堅持創業的比例為47.5%,這也意味著有52.5%創業者沒有熬過三年。

  來自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的大學生創客李清江,開設了一個名為“帝王星創業團隊”的微信公眾號,專為投資人、年輕創業團隊“牽線搭橋”,從而與一百個年輕創業團隊有所接觸。他告訴記者,很多創業團隊都死在了缺資金上,數量佔到60%左右。

  缺錢,一方面是因為投入大。“特別是網際網路項目,前期需要大筆‘砸’錢,而且短期內回報率低,一旦自有資金用完又沒有及時補給,那只有等死。”今年畢業選擇創業的沈旭暉説。另一方面,是因為難拿到錢。對於不容易拿到銀行錢的畢業生來説,極為渴望獲得風投,然而要獲得風投,必須經受投資人火眼金睛的考驗。

  “一個團隊或項目能不能成功,一兩年就看得出來。”杭州立元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周兆鋒表示,現在的創業項目非常多,能獲得風投的畢竟是少數。“如果長時間無法獲得風投,那麼項目或團隊肯定存在一定的缺陷。”

  “缺資金”背後究竟藏了什麼項目缺陷、經驗缺乏等是“致命傷”

  從表面看,創業企業之死與“缺資金”相關,但事實上,與缺乏經驗、缺少社會資源、項目存有缺陷等息息相關。

  去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的陶延清,現有兩個“老總”頭銜,杭州玫菱後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杭州氦星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然而在創業初期,他也有過“創業不易”的經歷。陶延清説,他們之前有一個叫“求活動”的項目,在運作數月後遇到了瓶頸,一是平臺用戶數量增長趨緩,二是資金回籠太慢,錢的問題影響到項目的正常運作。被難題“卡”住一段時間後,團隊內部出現了質疑聲,而他也是倍加迷茫。“很多畢業生的創業項目都來自在校期間,項目定位往往依託學校資源,而離開學校之後,就會發現原來的定位具有局限性。”杭州通聯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部副總經理劉志彬説。

  “創業,必須要懂管理、風投等各方面的知識。”今年大學畢業的成青説,就錢的問題而言,如何找錢也是講求行銷能力的,而且就算成功吸引了風投,拿誰的錢、怎麼拿錢都非常有講究,“有的企業不懂‘遊戲規則’,找來錢之後,被風投機構限制,項目也很快‘流産’了”。

  據記者了解,擺脫學生身份的畢業生創客會遇到非常多的現實難題,缺乏經驗、缺少社會資源、缺乏專業知識等接近成敗的絆腳石。“畢業生創業缺資金而死的根源,事實上是項目的根基不夠深、團隊或管理不夠成熟等,因而難以吸引風投的進入。”杭州市人才服務局大學生創業服務處副處長陸敏説。

  畢業生創業並非人人適合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業是最好的創業

  近年來,杭州的創業氛圍濃厚,政府對大學生創客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援,於是大批有想法、有激情的大學生投身於創業大潮中。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杭州全市大學生創業企業分別為1381家、1581家,創業大學生人數分別為3122、3473人。今年1月至5月創業企業為598家,創業大學生人數1299人。這些大學生創客,很大一部分在畢業時會繼續走創業之路。然而,創業的殘酷,讓不少畢業生將大筆的自有資金打了水漂。對此,多位專家提醒畢業生們,在“殺”進創業圈之前,最好先自我“把脈”,看看是否適合急著進入。

  周兆鋒看來,大學畢業生,未完全接觸社會,缺少社會經歷、人脈等,畢業後直接創業,將家人的辛苦錢拿來作為自己成長的學費,是一件非常自私的事。如果手頭沒有好的項目、沒有足夠的創業把握,還不如等一等,先找一份可積累經驗的工作,觀察一下別人是怎麼做産業、架構管理團隊的,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或許未來可獲得更高的成功幾率。

  “對於一些學生而言,創業是最好的就業,而對於另一些學生而言,就業是最好的創業。”浙江工商大學招生與就業指導處副處長王忠華説,工作幾年積澱社會經驗、人脈資源、管理能力等再回歸創業隊伍,那時的創業成功率會大大提升。“浙工大校友中有多位知名創業者,比如貝因美創始人謝虹,曾經當過老師,華睿投資管理集團董事長宗佩民,以前是公務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