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訪遠東戰役“打響第一槍”之地 70年風雨難抹戰爭痕跡

  • 發佈時間:2015-06-27 13:33: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哈爾濱6月2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李建平 馬曉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地區的東寧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侵略者在亞洲修築的最大軍事要塞群——東寧要塞群的所在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重訪這一軍事要塞,親身感受那段令人難忘的歷史。

  從東寧縣城向中俄邊境方向行進,經過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東寧要塞群所處的群山中。從山底出發,向上再走過二百多級臺階,就能到達要塞的入口:一個一米多高的大洞。

  “這個洞原本是日軍的炮臺,現在能開放的其實只佔日軍修建要塞的一小部分”,黑龍江省東寧縣要塞博物館研究員王宗仁説。

  記者一走進洞口,潮濕的味道便撲面而來。儘管室外的溫度已經超過了30攝氏度,但要塞裏的溫度卻只有十幾度的樣子,要塞裏面的通道通常僅夠一人通行,地面濕漉漉的,凝結在墻壁上的水珠不時地往下落。然而,要塞裏面的兵室、軍官宿舍、發電所、通訊所、浴池、彈藥庫卻一應俱全,還有密布的巷道通向要塞分佈于各處的碉堡和炮口。

  據了解,東寧要塞群始建於1934年6月,北起綏陽鎮,南至甘河子,在正面寬110多公里、縱深50余公里的地域上,日本侵略者修築了十余處要塞。東寧要塞群也是日本侵略者當時在中蘇邊境修築的17處軍事築壘中最大的一處。它同虎林要塞、海拉爾要塞等要塞共同組成了所謂的“東方馬其諾防線”。

  而這龐大的要塞群則是用中國勞工和戰俘的纍纍白骨建成的。僅在要塞附近的一處勞工墳內,便至少埋葬了四千多名中國同胞的屍骨。據王宗仁介紹,這些勞工既包括從關內騙招過來的勞工,也有由戰俘構成的特殊勞工。

  “日本侵略者怕當地人太了解情況不好管,就從關內地區騙過來許多勞工,他們都遭到了非人的待遇,有勞工想逃跑,被抓回來後就被砍掉了雙腳,直到血流光了死掉。許多秘密工程完工後,參與工程的勞工都會被屠殺”,王宗仁説。

  據史料記載,東寧要塞最多時曾駐有日本關東軍近10萬人,而當時東寧縣城的人口僅有3萬5千人左右。

  為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敦促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早日投降,蘇聯派出軍隊從東、西、北三線進軍東北。1945年8月8日晚,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第25集團軍先遣支隊越過中蘇界河瑚布圖河,埋伏在東寧,工兵團隨即切斷了邊境沿線和要塞週邊的鐵絲網,潛入敵前陣地,後續部隊行進至三岔口附近一帶時,與日本關東軍第1國境守備隊發生交火,打響了遠東戰役第一槍。此後數天,蘇聯紅軍和日軍持續交戰,日軍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仍拒不投降負隅頑抗,蘇聯紅軍大量傷亡。此後,蘇軍對要塞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炮火過後,日本人精心構築的要塞群基本上都被炸成了瓦礫。

  戰爭至今已經過去了70年,但戰壕依然沒有被抹平,要塞也在默默的訴説著那段難忘的歷史。牡丹江市民王紳雅是特意過來參觀要塞的,“主要就是想進一步了解二戰歷史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侵華日軍當年在我國犯下的滔天罪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