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旅研究院院長戴斌:沒有主人的鄉村空余記憶鄉愁

  • 發佈時間:2015-06-25 19:4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杭州6月25日電 (記者 施佳秀)“一個只有客人,沒有主人的鄉村,就像母親已經不在,子孫也散去的老家,空余記憶中的鄉愁,卻看不見未來的生活。”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25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中國鄉村文化論壇上的一番鄉愁,讓與會者産生了共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此前在第五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表示,中國古村落數量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之間消失了數十萬個,折算後相當於每天消失300個村落。

  “目前要讓一個古村落在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存活下來,發展旅遊業是最有效和最簡單的方式。”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住建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羅德胤在今天的論壇上如是表述。

  “旅遊固然能夠産生若干活化鄉村的成功案例,但是真的能夠保存、延續和提升古老的生活方式,特別是能夠讓原住民在既有的空間裏生活和發展嗎?”戴斌在認同之餘也提出了反問。

  他認為,無論是理論研究成果,還是來自江南水鄉、古徽州的一些古村落,雲南的麗江、貴州的安順,成都的“五朵金花”,都證明了旅遊業應當,也能夠在重新喚起古老村鎮的活力方面有大作為。

  有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鄉村旅遊的遊客數量達12億人次,佔全部遊客數量的30%;鄉村旅遊收入3200億元,帶動了3300萬農民致富,目前中國有200萬家農家樂,10萬個以上特色村鎮。

  然而,戴斌在調研古村鎮旅遊時,問及常住人口中原住民的比例,得到的答案卻令他氣餒,青壯年基本都離開了,去城裏打工、生活,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回來呆幾天,留下來的都是年過半百,甚至是古稀之年的老人。“我在想,再過幾十年,等這些老人走了,儘管建築和空間佈局還在,可是鄉村還是原來的鄉村嗎?”

  “一個只有客人,沒有主人的鄉村,就像母親已經不在,子孫也散去的老家,空余記憶中的鄉愁,卻看不見未來的生活。”戴斌説,對於成千上萬的鄉村而言,發展旅遊固然是重要的現實選項,可是僅有旅遊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本土精英階層的引導,沒有産業升級和創新驅動,沒有老有所養、少有所學、病有所醫的社會保障,沒有男女老少的傳承與相守,就不可能保障鄉村的持續發展。

  對此,戴斌提出,重構本土的精英階層,讓生於斯長于斯的新鄉紳主導鄉村的現代化進程,傳統的鄉村社會基本上是退休返鄉的官員、沒有進入仕途的知識分子等共同治理的,他們了解地方的風土人情,希望身後留名,故而會有恒常心,無論是從歷史傳統,還是從鄉情現實出發,都必須是與這片土地身心相連的本土精英階層。

  “我們需要老年人守護這塊土地的同時,也能夠讓更多年輕人留下來。”戴斌認為,需要更多的資本、技術、教育、創意和企業家參與進來,讓年輕人可以有就近就業的空間,在鄉村也能夠有幸福生活。

  戴斌也一直有一個夢想:有一天去鄉下建座房子,與好友毗鄰而居,談詩論文,子女願意一起留下來,城裏的朋友願意來看望,並住上幾日……這才是戴斌心目中的中國鄉村。(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