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存貸比“鬆綁”讓更多金融活水滋養實體

  • 發佈時間:2015-06-25 05:46:2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 璐

  作為流動性監管指標,存貸比曾經對中國銀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對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業負債成本不斷上行,以及負債更加多元化等現實,存貸比已經不能反映銀行業的真實流動性狀況,反而導致了資金的扭曲。此時取消存貸比,不僅有利於完善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也將有助於銀行信貸投放,促進實體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6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案修正案(草案)》。《修正案》中,刪除了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比例不得超過75%的規定,將存貸比由法定監管指標轉為流動性檢測指標。這意味著,這個在中國已沿用了20多年的銀行流動性管理指標將退出歷史舞臺。更為重要的是,這將大大提升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增強對“三農”、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貸款投放。

  為什麼現在取消

  對市場有何影響

  存貸比是商業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銀行存貸比高,意味著銀行的盈利能力強。但銀行存貸比並非越高越好。為防止銀行信貸過度擴張帶來的風險,現行《商業銀行法》規定最高存貸比例為75%。

  業內人士分析説,《商業銀行法》實施之初,存貸比作為監管指標,較為有效地管理了流動性風險,並使我國銀行業的不良率在全世界都處於較低水準。但是,隨著資産負債的多元化,目前存貸比監管的覆蓋面不夠、風險敏感性不高的弊端也日益凸顯,這使得部分貸款投放機構的實際放貸能力受到限制,也制約著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的作用。

  “此外,存貸比還催生了高成本表外融資業務和月末高息攬儲的情況,無法達到降低融資成本的改革目的。”某銀行風險管理部門相關人士對記者説。

  那麼,存貸比的取消有什麼影響,是否意味著對銀行監管的放鬆?

  “作為銀行信貸投放額度的監管工具成為歷史,將直接增強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能力,提高盈利能力。同時,還有助於信貸資金以低成本流向實體經濟,進而有助於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恒豐銀行戰略與創新部研究員鐘華表示,這也是順應國際慣例的要求,符合信用貨幣環境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産擴張驅動負債增加的基本邏輯。

  相關專家表示,從銀行監管角度看,銀行貸款限制並不是只有貸存比一個指標,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覆蓋率等多項指標都能對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構成約束,從而有效管控風險。

  信貸會否大增

  如何流入實體

  在存貸比放開之後,會不會導致銀行信貸大規模上升?

  市場人士分析,存貸比的取消並不一定會立刻導致銀行“大水漫灌”地將資金投向市場,因為經濟下行的壓力導致有效需求不旺,很多銀行也會為了防範風險而“惜貸”。但是,此舉畢竟為銀行信貸投放開了“正門”,也將減少因為滿足存貸比監管而帶來的季末存貸大騰挪現象,有助於減少金融市場不必要的波動。

  如何保障釋放出的流動性能切實補給到實體經濟?中國社科院教授謝朝斌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增加供給”,還應“優化結構”、“降低融資成本”。首先,要為薄弱環節廣“開源”。比如,增加“三農”信貸資金來源,制定實施“三農”專項金融債政策、探索建立資金回流農村新機制等。其次,要為新興産業亮“綠燈”。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進行抵押方式創新,如推出版權、智慧財産權、軟體著作權等新型質押貸款品種,以支援文化企業。再次,要縮短融資鏈條。清理不必要的資金“通道”、“過橋”環節,縮短融資鏈條,降低小微企業擔保費用。

  引流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前提是銀行業自身流動性的改善。“長期來看,存貸比監管取消是我國整體金融體系改革的一部分,有利於優化和完善金融監管,促進社會融資結構多元化。對商業銀行來説,此舉還將促進銀行負債結構進一步多元化,推動銀行優化資産負債配置,推動銀行改變業務結構,轉變經營模式。”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