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好名字”能為大學加多少分?

  • 發佈時間:2015-06-23 01:31:1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宋鵬偉

  ■教育時評

  近日,教育部發函同意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這一更名引起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海內外老校友的反對。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前身為“華西醫科大學”,再往前的名字為“四川醫學院”,簡稱“川醫”。瀘州醫學院改名後的簡稱與此相似,故“川醫”老校友認為這侵犯了母校的權益。6月9日,四川大學也正式向教育部發函,表態“不同意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四川大學校長辦公室有關負責人還透露,校方如今“已正式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復議”。(6月17日中國廣播網)

  自己改名字也會引發一場糾紛,看似奇怪的背後,自有其一套現實的邏輯。四川大學之所以感到被冒犯,除了改名後有可能混淆兩所不同學校的擔心,恐怕也是對瀘州醫學院改名後瞬間變得高大上的不滿——你怎麼能與我平起平坐?

  這樣的爭議,瀘州醫學院其實早有心理準備。早在一年前,瀘州醫學院便給川大發函,懇請對方為自己改名進行證明,而川大在研究後,明確回函表示“不同意”。兩所學校並無隸屬關係,之所以要對方為自己證明,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是事前告知,爭取讓預防針能夠避免事態擴大;二是考慮到新校名可能引發的歧義,有關部門要求瀘州醫學院必須事先徵得川大的同意後方可更名。倘若是第二個原因,為何在川大明確表示不同意見後,教育部仍然核準了新名稱呢?

  教育部認為“四川醫科大學”校名歷史上沒有使用過,校名與“四川醫學院”和“華西醫科大學”的名稱存在明顯差異,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並沒有不妥之處。這樣的理由看似無可厚非,但稍加推敲便知站不住腳——難道只要符合上述原則就可以改名?可以改就有必要改嗎?若果真如此,不知多少大學又要著手改個好名字了。

  事實也是如此,儘管有不少好名字紛紛被教育部否決,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遏制高校的改名衝動。數據顯示,近6年來,我國共有472所大學更名,佔高校總數的23%。只要是主動改名,目標就是高大上——地域前綴不斷從從市到省,從省到華東、華中、華南,恨不得直接把中國挂在前面;而在彰顯規格的尾碼上,也不斷升級,名號從“專科學校”到“學院”再到“大學”,要得就是翻天覆地。在很多學校看來,除了北大、清華、南開、復旦這樣的名校,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有必要通過改名提高影響力,而在“提升教學品質”的背後,不過是想憑此“忽悠”更多的生源和財政經費罷了。學生當然樂得畢業證看起來更光鮮,學校負責人也當改名是政績,主管部門也想麾下多一些“響噹噹”的大學,於是除了感到被冒犯的其他大學以外,很少有人反對。

  不改變行政化的評價體系,這樣的改名潮很難遏制。在目前對高校的評價體系中,大學比學院高,學院比學校高,校名背後的不同層級決定了生源品質和資源分配,改名確實可以為學校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改變這一點,唯有改革教育資源分配體系,並通過建立專業化的第三方的評價制度,強化專業優勢特色,切斷校名與利益之間的關係。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在大家都沒有大師的情況下,不少人便開始在“大名字”上下工夫,能騙一個算一個。這便是改名潮背後的邏輯,也是當下高校功利化的一個生動寫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