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慶小微企業第一村蹲點調查

  • 發佈時間:2015-06-22 20:02: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重慶小微企業第一村蹲點調查

  (走基層 聽民聲)小微企業抱團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重慶小微企業第一村蹲點調查

  新華網重慶6月22日電(記者韓振)土地利用效益不高一直是農村人口外出務工、土地大面積撂荒的重要原因。近日,記者在“重慶小微企業第一村”萬州區鐵峰鄉桐元村蹲點調研時發現,該村小微企業通過“抱團發展”走出了一條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子。

  鐵峰鄉桐元村位於萬州北部山區,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幾年前是有名的貧困村,貧困人口占兩成,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大面積土地無人耕種。但2010年,重慶市出臺的微型企業扶持政策徹底改變了村莊的面貌,如今該村已經成為遠近有名的富裕村。

  變化,最早發生在村民徐素瓊身上。2010年以前,她一直在廣東務工,見多識廣。“看到小微型企業的政策這麼優厚,我就想自己在家裏創業。”徐素瓊説,她把家裏的10畝地種上了獼猴桃,申請成立了一家微型企業,獲得政府發放的創業扶持資金2.5萬元。

  “自己辦企業,政府出資金,村民的創業熱情很快被激發,全村500戶人口,有206戶都開辦了微型企業,主要發展獼猴桃産業。”桐元村黨支部書記謝家寬介紹説,之所以發展獼猴桃産業,是因為其經濟效益高,村民試種了20畝地後,發現收入很不錯。

  記者在桐元村所在的鐵峰山山腳看到,漫山遍野的獼猴桃樹一片蒼綠,正值花開授粉時節,一些村民正忙著“人工授粉”。村民冉啟富指著一棵獼猴桃樹説:“去年這棵樹産果一百多斤,賣了六七百元錢,一棵樹抵得上一畝稻田的收入了。我種了18畝獼猴桃,每年收入20萬元左右。”

  “農民種不種地,關鍵看賺不賺錢。過去因為村裏勞力都外出,八成以上土地荒蕪。現在撂荒的地裏種上了獼猴桃,外出的勞力也都返鄉創業了。”謝家寬説,目前全村3080畝獼猴桃,畝産1.5噸,畝均收入2萬元以上,全村8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已經回鄉600多名。

  帶動群眾短期增收容易,但讓群眾可持續性增收卻很難。不少地方也搞大規模特色種植業,短期內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伴隨著規模擴張,産銷矛盾造成的價格“傷農”事件屢見不鮮。

  為此,桐元村通過村民入股形式組建專業合作社,提升了抗風險能力。據調查,桐元村目前有5個專業合作社,分別結合村裏的不同産業,由村民自願入股組建,以實現“抱團發展”。

  “任何産業,靠農民單打獨鬥是發展不起來的,只有抱團做大做強,才能生存下去。”謝家寬告訴記者,專業合作社主要負責技術、銷售等問題,使得全村得以“打捆”對外談判,保障了群眾的利益。

  但是隨著全村獼猴桃豐産期的到來,加上獼猴桃保鮮期所限,鮮果銷售很快過剩,若不延伸産業鏈,難免也出現價格“傷農”事件。為提高抗風險能力,保障農民持續增收,桐元村以村民入股形式組建深加工企業。

  “一是組建重慶市鐵峰鄉酒業有限公司,主要負責獼猴桃等鮮果深加工,村集體佔股51%,獼猴桃專業合作社佔股34%,萬州食品工業研究所佔股15%。該企業目前用工50余人,去年已完成400噸的訂單,預計今年産值將達到2000多萬元;二是組建重慶市犀牛河農産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生産基酒,也是由村集體、專業合作社及研究所入股,去年實現利潤100多萬元。”桐元村村委會主任任孟樹介紹説。

  記者在酒業公司生産車間看到,一條現代化生産線可以完成清洗、消毒、加工、裝瓶等一系列過程,一些工人正在車間內忙碌。一名工人告訴記者,廠裏50多名工人全部是村裏的農民,他們除了在廠裏入股分紅外,每月打工的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

  謝家寬説,這些果酒生産出來後,一方面會通過農超對接方式進駐主城區各大超市,一方面還會通過代銷方式進入沿海地區。“目前銷售渠道比較暢通,酒業加工廠不但可以讓村裏的獼猴桃再不愁銷,而且會覆蓋到整個萬州地區。農産品深加工後,附加值也大幅提升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