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治病救人的路上
- 發佈時間:2015-06-22 05:45:3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每個週日的下午,吳殿華都會到河北省冀州市職工醫院後院的康樂老年公寓,為住在這裡的老人例行檢查身體。70多位老人,他逐一詢問一遍:“身體怎麼樣?”“精神好不好?”“為群眾治病救人,我希望自己永遠在路上!”今年80歲的吳殿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吳殿華14歲學醫,穿了一輩子白大褂,帶著對職業的忠誠和對患者的敬重,用無悔奉獻書寫著大愛仁醫。
不輕言放棄每位患者
69歲的龐華章老人是職工醫院的保潔員。去年冬天,他正在樓道裏打掃衛生,心口突然一陣疼痛,一頭昏倒在樓道裏。正在門診值班的吳殿華趕緊為老龐組織搶救。經檢查,老龐的心臟已停止跳動,吳殿華馬上組織人員,氣管插管、上呼吸機。
經過緊張搶救,老龐有了心跳,但依然沒有呼吸,8個多小時過去了,家屬們覺得沒了希望,想拔掉插管把老人抬回家。倔強的吳殿華把家屬們攔住了,“哪怕有一點兒希望,也不能輕言放棄。”他守在老人身邊,經過一天一夜的治療,老人終於有了呼吸。如今,老龐已基本康復,他逢人就説,是吳院長又給了他一次生命。
“敢擔當,不放棄,是對患者最大的承諾,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吳殿華説。從醫60多年來,吳殿華憑著精湛的醫術,實現了一次次突破:上世紀70年代,他為病人成功摘除了巨大卵巢腫瘤;80年代,他實施的“對稱性胸腹連體兒分離手術”,創下了雙嬰同時存活的全國紀錄;90年代,他率領科研團隊開展心臟手術,先後取得12項科研成果等。
視傷病患者如親人
上世紀60年代,吳殿華為救治垂危患者,捐獻出5塊鮮骨、8片皮膚,挽救了患者生命。
1961年,患者孔秀玲因患骨結核病,兩年多不能下床。“要治愈,唯一的辦法就是施行病灶清除和植骨固定手術。”時任外科主任的吳殿華得出這一結論。可取誰的鮮骨呢?吳殿華決定自己獻骨。
那天是1月5日,吳殿華從自己右側髂骨上取下大小5塊鮮骨,將其移植到孔秀玲身上,手術做得很順利,他卻全然不知自己腿上的鮮血已染紅了繃帶……孔秀玲康復出院時激動地説:“俺和吳大夫是‘骨肉親’,他是俺的大恩人!”
同樣讓人敬佩的,還有吳殿華為救病人割下自己8片皮膚的義舉。那是1960年,農民劉孟戀不幸失去右手,半截胳膊的皮膚也掉了。在當時的醫療設備和水準下,治療這樣的重傷危險性很大。為保住劉孟戀的胳膊,吳殿華用刀子割下自己大腿的8片皮膚,移植給他。
“只要病人需要,醫生都應該衝鋒在前,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心裏裝著病人,當病人敘述病情時,他總是細心傾聽,不厭其煩;深夜查房,他不讓鞋底發出聲響;冬天診病,他先暖溫聽診器才進行檢查;病人出院時,他總要設計一套保健方案,鞏固療效……
危機時刻衝在前
曾參加過唐山大地震救援的吳殿華數次奔赴災區一線,在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衝鋒在前。從汶川到玉樹,從內蒙古到雅安,從淶源到魯甸……哪有災難,哪就有吳殿華的身影。每當災難來臨,吳殿華總是第一時間組織醫療小分隊,在最短時間內投入到搶險救災中,受到災區政府和群眾的稱讚。
“如果你是一名醫生,如果你去過災區,傷病員的眼神讓你揪心,知道哪有了災難,如果不去,會是一種煎熬。”吳殿華説,有一種力量催他動身。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地震時,75歲高齡的吳殿華不顧高原反應奔赴災區,在救治傷員時,他大腿不慎劃傷,為不影響搶救傷病員,吳殿華一瘸一拐串帳篷,由於大腿部不能彎曲,他不得不跪在地上為傷員診治。
在災區,吳殿華忘記了自己是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哪危險,哪任務重,他就要求去哪。因為他知道,自己有經驗,身上有責任,要多待一天,多做一點,多救一名傷員。“現在我的醫療隊伍又擴大了,有幾個志願者要求加入,準備的藥品及醫療器械也更豐富,只要有災情,我們就可以馬上出發。”吳殿華總是不忘介紹他的救災小分隊。
“只要我活著,就會一直幹下去。”如今已經耄耋之年的吳殿華,在他選擇的道路上繼續前行著。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