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陜西寫好山水文章

  • 發佈時間:2015-06-22 01:30:59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初夏時節,秦嶺吐綠。從灃峪口盤山車行近20公里,來到群峰深處的西安市灤鎮石峽溝村,曾經“隱匿”於此的違建別墅,現在已了無蹤跡。

  呵護山水綠“打底”

  去年面向社會公示後,秦嶺北麓202棟涉及違建建築,不到3個月被全部依法拆除。依據的“法”正是陜西出臺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我國第一次為一座山脈立法。

  違建別墅拆除後的“傷疤”上,新栽植的油松和竹子還顯稚嫩,“三五年後就又是一片樹林。”西安市秦嶺辦專家顧問夏仁朝説。

  “成立專門機構,用法律保護好大秦嶺,依法治山是生命線。”陜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正永説。

  莽莽秦嶺,孕育了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如今,北京市團城湖明渠每天流淌的碧水,正來源於此。

  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地,陜西承擔著中線工程70%的調水總量。漢江源頭漢中市、流經地安康市、涵養地商洛市,何止壓力“水”大。

  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以來,僅安康市即累計關停小礦山、小爐窯企業200余家,直接減少年産值200多億元、利稅34億元,社會就業崗位減少10萬多個。而該市10個區縣均屬國家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陜西累計治理小流域470條,退耕還林逾千萬畝,水源區各縣城市污水處理率達77%……現在陜西境內657公里長的漢江,微波粼粼、清澈如鏡,出境水質完全達到國家Ⅱ類標準,每年向北方送水95億立方米,其中北京受水12億多立方米。

  “寫好山水文章”,陜西的如椽大筆刻鐵留痕。

  發展活力“飛出來”

  九山半水半分田,對安康市白河縣已是比較客氣的説法。事實上,該縣95%以上都是山地。

  為吸引一家汽車企業投資建廠,白河縣花費一年時間挖山改河才平整出127畝建設用地,與平均每畝近20萬元造地費相比,生態成本價更高。目前,安康所轄9縣均被列入秦巴生物多樣性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土區域91.9%是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

  發展與保護是死對頭?未必。

  2014年底,建於安康市高新區的白河飛地經濟産業園區,經陜西省政府批准確定為全省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

  原來,安康創新性地在陜南地區引入“飛地”模式,將白河、紫陽、寧陜、鎮坪、嵐皋5縣確定為“飛出地”,將地勢平坦的安康市高新區等地確定為“飛入地”。破解前者限制開發和後者集聚不足的難題,用跨區域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戰略促共贏。“飛地經濟在我國發達地區實行多年,而安康做‘飛地’是為了解開發展與保護的死疙瘩。”安康市南水北調辦副主任姚青臻説。

  限制開發,不等於限制發展;生態飛出,飛出發展活力。

  美麗經濟“遊”起來

  曾幾何時,“地下看陜西”成為旅遊業的一句口頭禪,“很多人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認為陜西死的東西多、活的東西少,厚重有餘,而靈秀不足。”陜西省旅遊局局長楊忠武笑言。

  然而,詩仙李白筆下“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的秦嶺主峰太白山,西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瀛湖、橘染秋色的漢中……陜西並不缺乏山水生態旅遊的“制高點”。近兩年,陜西省旅遊局完善定位、補齊短板,啟動了大秦嶺人文生態旅遊度假圈、漢江沿岸旅遊整體規劃。

  吊罐藥膳肉、巴山特色魚宴、蒸盆子、八大件……在安康市嵐皋縣溢河鎮,60多位農家樂經營者坐上了“學生席”,由旅遊主管部門從中國飯店協會請來的國家特級廚師,將當地特色農家菜的烹飪技藝進行改造提升,並現場手把手教授。

  從2014年開始,陜西省旅遊局啟動了安康市鄉村旅遊“十縣百村萬人”培訓活動,提升山區服務接待水準,打造生態旅遊特色精品。目前,安康市鄉村生態旅遊綜合收入已佔到全市旅遊總收入的40%。張騫墓、武侯祠、青木川、中國最大油菜花海……2014年,漢中市旅遊産業實現總收入131.35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3.9%。

  “美麗”正在這裡變成財富。

  生態民生亦可得

  秦嶺有個“熊貓村”。從漢中市佛坪縣城出發,順著秧岳通鄉公路輾轉80多公里,大古坪就在眼前。這裡地處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衝帶,全村63戶263人,是真正的“秦嶺深處有人家”。

  “30年前,世界上第一隻棕色大熊貓丹丹就是我發現的。”村支書呂國友嘴角一揚。村民九成以上目睹過憨態可掬的野生大熊貓,當地的生態條件自不必説,“山大溝深沒活計,年輕人逃之夭夭。”説起過去,呂國友皺紋上頭,“咱又不能拿竹子當飯吃,光生態好有啥用?”

  這兩年,佛坪巧打熊貓牌,引導大古坪村一面發展經濟林、魔芋、中蜂等綠色種養産業,一面興辦農家樂搞生態旅遊,一面建設節能灶、沼氣等降低林區資源消耗和污染,“村民生産堅持不用殺蟲劑、除草劑等農藥,就連紅白喜事、逢年過節都不放鞭炮,就怕吵著熊貓鄰居。”大古坪村保護站副站長劉斌笑道。

  如今,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大古坪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7333元,同比增長15.2%,高出全縣平均水準1061元,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熊貓村”在秦嶺內外聲名鵲起。

  據陜西省林業廳調查報告顯示,秦嶺地區野生大熊貓已有345隻,種群數量增長幅度全國最高,種群密度全國最大。通過發展生態旅遊、綠色種養、現代農業,近5年來,佛坪縣在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排名中,持續前進了41位。

  在漢中市寧強縣熊家溝小流域肖家壩村,“咱陜南坡耕地,以前每畝地每年流失表土1.5釐米、損失氮磷鉀肥270公斤,水土流失吸附著化肥農藥直排河流,造成嚴重面源污染。”寧強縣水利局副局長謝明亮説。

  而在2012年,陜西省啟動漢江綜合整治水土保持工程,目前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1.3萬平方公里,營造水土保持林、經濟林27萬公頃。“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現在變成了‘三保田’。”村民詹仕貴遙指遠方,層層壯觀的石坎梯田延伸到山腰,更高處已是茶葉的海洋。與綜治水保工程同步,陜南生態避災移民搬遷,已讓20余萬戶75.35萬人,從山上搬到山下的移民新居。(人民日報記者 王樂文 龔仕建 姜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