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碎碎趣 多勵志

  • 發佈時間:2015-06-21 05:51: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天下來,算算今天做了什麼,會發現許多時間都在放空中度過:早晨上班等車10分鐘、車上一小時,打掃衛生、做家務這類機械運動也佔據著大量的時間。再加上移動互聯網浸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縫隙,時間被無限“蹉跎”。

  在廣州工作的陳桂升家住番禺,前陣子他的微信總結“驚呆”了一群小夥伴:從去年6月至今,上下班路上各有寶貴的一個小時讓你可以做一些看似奢侈不可思議的事情,完整看完了5部美劇、跟了5台脫口秀,看了226部電影紀錄片……

  碎片時間,竟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顯然,在這樣的生活節奏中,我們應該掌握一項技能——管理碎片時間。如果靜不下心去讀書,那麼支起耳朵,扯開喉嚨,伸出雙手,聽知識、畫插畫、玩音樂,一起將趣味進行到底。

  把耳朵叫醒

  碎片時間,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拾“興趣”,就像小時候讀的《十萬個為什麼》,長大了的人們更需要去探索世界裏無數的“為什麼”。然而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似乎對世界已經不再感到好奇。每天連滾帶爬地早起上班,辦公室裏做不完的表格文書,下班後天旋地轉的飯局,週末人山人海的公園……

  “聽”,能幫我們拾起碎片時間,創造魔力,叫醒沉睡的耳朵。那些多而短暫的時間,不適合認真工作學習,但適合了解新聞,聽聽故事,為生活添些佐料。

  在北京從事媒體工作的謝一楠迷上了聽書,這種既復古又能解放雙手的消遣方式簡直讓他“欲罷不能”。

  從最初聽新聞了解當天熱點,到聽《盜墓筆記》等熱門小説,現在謝一楠最愛的是歷史、軍事、社科類脫口秀,通過《曉説》、《老梁講歷史》等節目,在地鐵裏馳騁中外,穿越千年。從走出家門到進入工作狀態,只要旁邊沒人,謝一楠就戴上耳機“漲姿勢”。他説,之所以愛聽脫口秀,歸結起來説就是通俗易懂,不需要思考,還能在朋友的飯桌上提供談資。

  各種脫口秀節目內容五花八門,從體育項目的階級分析到美國歷任總統的奇聞逸事,從離婚的經濟學到草原帝國的興衰,簡直無所不包。謝一楠説,看似雜亂的主題背後,卻似乎隱藏著一種生活態度,即對生活保持永不疲倦的趣味與驚喜。

  加入“聽故事學知識”大軍的還有北京白領黃越。每天早上起床準備早餐、開車上下班的路上、晚上打掃衛生的過程中,她都會打開手機APP蜻蜓FM,收聽財經訊息、聆聽各類社科領域的知識。即使忙碌的空閒時間,也能夠被她利用起來,帶著兒子一起吸收新鮮消息和趣味知識。《哈佛公開課》、《TED演講》、《邏輯思維》都是她的最愛。每期節目、每堂課都會梳理新的知識,解讀最新的理論,提出前沿看法和見解,演講者通常又能把一些相對深奧的知識通過簡單的事例闡述和解構重組,變成易懂的東西傳達給聽者。黃越不禁感慨,這是大學畢業以後知識增長最多的一年,兒子也在她的帶領下成為班裏的小“百科全書”。

  碎片時間正在把耳朵叫醒,聽的魔力大無窮。

  ABC學起來

  如果目標明確並能堅持的話,能在碎片時間裏做的事連自己都吃驚,比如學習外語。學生時代的死記硬背讓大家對學習外語仍“心有餘悸”,通過碎片時間就能“逆襲”外語學霸?這事兒還真有可能。

  6月17日,是張萌萌在扇貝網打卡的第285天,這一天她學習了100個英語單詞,用時35分鐘。在杭州從事會計工作的張萌萌每天上下班單程需要40-50分鐘,利用上下班時間,她每日看單詞,並且會在微網志上曬自己的單詞打卡記錄,期待朋友監督。

  一年以前的張萌萌每天上下班路上都在發呆,偷瞄公交車裏形形色色的乘客,觀察車外道路上突然而來的變化,日復一日這樣的場景也變得越來越無聊。為什麼不能把這個時間變得有趣呢?張萌萌作了各種嘗試,從手捧一本文藝范十足的散文集,到下載了最新版的手遊連連看,再到把朋友圈、微網志刷爆直到更新的紅點點徹底消失。

  一天,厭倦了使用線上詞典翻譯客戶郵件,張萌萌下載了扇貝單詞APP,嘗試著背單詞。不知不覺,每天20-40分鐘,張萌萌手機APP裏的詞庫已經從六級單詞進發到GMAT。每天都會復習前幾天的單詞,再根據學習情況增加詞彙量,這樣的模式讓張萌萌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這遠比辦公桌上枯燥的數字來得有趣許多。

  一直有出國打算的張萌萌已經報名了GMAT考試,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她的英語成績了,如今她已在微網志上被朋友們追捧為“勵志姐”。

  與張萌萌不一樣,在北京工作的沈斯宇閒暇時間學習外語完全是出於狂熱的興趣。沈斯宇是一名典型的“哈韓族”。從中學迷上HOT組合開始,再到大學時代的“藍色生死戀”情結,她便陷入南韓文化“不能自拔”。大學畢業後,沈斯宇就職于一家環境研究所,最近加入一家南韓電商公司,這份工作的敲門磚就是流利的韓語。

  從前年開始,沈斯宇利用午休、通勤時間,自學韓語。每天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裏,她在手機APP上閱讀韓語新聞,累的時候看看南韓綜藝節目,從正規的讀寫到口語化的表達,沈斯宇一項不落。借著自身興趣,加上每天固定時間的“學習”,今年4月份她參加了南韓語能力考試(TOPIK)並獲得高級水準證書。

  沒錯,利用碎片時間逆襲當學霸,就是這麼勵志。

  文藝健康范

  移動網際網路和社交平臺的普及使我們的時間被無限切割,但也是在這些平臺上,活躍著一批批零碎時間能手,他們文藝又清新,他們務實又健康,滿滿的元氣讓螢幕另一端的圍觀者們紛紛獻上“羨慕嫉妒”的“讚”。但他們哪來的時間?

  李曉琳就是這樣一名積累“讚”數無數的文藝女青年。幾十支顏色各異的水彩筆,一張張白紙,一幅幅清新的插畫在她的手下悅然綻放。李曉琳在廣州從事通訊行業外聯工作,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她,經常要往返于廣東多市,高鐵、大巴上到處都是她的身影,就這樣硬是被工作“鍛鍊”出了畫畫的新技能。

  從最初在筆電上胡亂塗鴉,到後來臨摹精緻的插畫圖案,李曉琳如今已經能原創插畫,最近就剛剛設計了閨蜜的婚禮標識。在李曉琳的影響下,周圍開始有一些朋友加入“車上畫畫組”,大家共用碎片時間帶來的紙上創意。李曉琳説,利用碎片時間發掘自己的愛好和潛力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碎片時間讓她在有限時間內進行構思,這種感覺特別奇妙。

  李曉琳的碎片時間不僅在車上,感覺工作進入瓶頸,需要放空一下,她就拿起畫筆隨手勾勒幾個形狀,循著封閉空間涂涂畫畫,或輕或淡,或疏忽密,10分鐘後,大腦也感覺清新了很多,接下來的工作會變得十分順暢。

  被碎片時間“逼”出技能的人還有很多。武漢某大學老師周暢去年剛生完寶寶,寶寶的到來讓原本破碎的時間變得更加淩亂不堪。寶寶睡覺不規律,時睡時醒,使得習慣了全神貫注備課的周暢感到十分不適。有人建議,在陪伴寶寶的同時暫時不要工作,找些感興趣的事情來做,比如做手工。

  沒想到,以前連扣子都縫不好的周暢,現在已經成了一名手工達人。兒子把玩的小玩具、布娃娃,穿的小肚兜、背帶褲,都成了100%手工定制。周暢感慨,沒有想到,碎片時間的力量如此之大。每當自己拿起布料針線,不僅産出實物,更能感受到更多的母愛。

  事實上,不用任何輔助工具,碎片時間還能讓我們掌握新的技能——于無聲處來健身。在北京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任俊是一名健身愛好者,他健身的地點在“每一個地方”。被女同事戲稱為“減肥心機男”的他,通勤地鐵上腳尖著地站立,能鍛鍊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每天爬14層辦公室,活動筋骨,鍛鍊體形;午休時間做3組平板支撐,拉伸全身肌肉……這讓那些整天直呼沒時間去健身房的“你我他”再無偷懶理由。如今,任俊的“零碎健身”隊伍正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體驗著健康又高效的生活方式。

  看,碎片時間不但沒有割裂生活,反而讓更多人發現了更好的自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